农村信息化服务亟待破解五大难题
来源:新疆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最近到一村子与农民交谈,问及今年政府在油料收购中给予补贴的事,农民们却一概不知。村民杨XX告诉我们,2月底时,她家向油料贩子卖掉了约3吨油料,每吨的价格为3000元。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去年以来,油料市场不景气,价格从每吨4000元一路跌落到了2600元,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减轻农民的损失,从今年2月开始,在昌吉等八地州出台了油料补贴政策,以每吨3500至3700元的价格,对农民没有销售完的油料实行敞开收购。这样,即使以最低的三等油料价格计算,杨XX由于不知道这一政策而白白损失了1500元。与她一样,这个村的大部分农民都以远远低于政府的保护价把油料出售给了“二道贩子”,政府补贴的钱并没有使这里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政策带来的好处大多让“二道贩子”们得了。

  诸如此类的事在各地还有不少,很多农民由于不能及时知道有关惠农政策,而吃了不少亏,甚至妨碍了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发挥,这使政策的作用在实际执行中打了折扣。一些直接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信息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他象农业科技、农产品市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致富项目等方面的信息了,农民们更是知之甚少。在农村,由于信息不畅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可以说随处可见,触目惊心!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如何应对一体化的大市场,手拿铁锨锄头、骑着自行车的农民,怎样才能追赶上瞬息万变的大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信息服务。然而,信息化服务的现实却与农民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存在五大难题亟待破解:

  一是农业信息服务观念亟待转变。长期以来,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定计划、下指标的思维定势,服务意识和手段缺位。在现实中,从上到下的岗位设置、工作安排、业绩评定、干部升迁等基本还是计划经济的那一套。信息服务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挂在口头上、写在讲话里的多,而落实到实际中、可供操作的东西少;由下而上、汇报情况服务领导信息多,而上情下达、由大及小服务农民的信息少;信息内容空洞无物、不着边际的东西多,而针对性强、一用就灵的东西少。对农信息服务没有专门的岗位、没有服务的平台、没有可靠的服务途径、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没有可供操作的考核标准。常常说“领导就是服务”,而在农村首先应该是信息服务。这不仅需要工作措施的到位,更重要的是要从观念上实现由“官本位”到“民本位”的转变;不仅要把信息服务当做引导农民、为民谋利的途径,更重要的是要当做干部道德价值、自身能力、工作业绩的判断标准;信息服务不仅要有一般性的具体要求,而且要在定岗定责、考核目标、对干部进行组织考察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管理严格、规范的工作体系;不仅要把农业信息服务当作涉农系统内部的事,而且要让它成为教育、电信、科研等涉及多方面的社会工程。只有这样,农业信息服务工作方可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二是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亟待建立。各种农业信息如何才能及时、通畅、无误地到达村村落落,让农民群众需要什么,就能毫不费力得到什么,至关重要的是必须解决信息服务落地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现在信息与农民之间存在“断层”,关键在于缺少一个能够适合农民接受信息特点、切合农村实际的传播平台,所以建立信息服务平台成为当务之急。这个平台应当符合这样一些特点:(1)及时。我国农村面广、人多,不少地方交通、通讯闭塞,如何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农业信息没有阻隔地传播到千家万户,既要利用现代传输手段,也不能完全依赖它,要建立一支遍布广大农村的专门的信息服务队伍,要有一个反应敏捷、传递快速、贴近农民的服务网络。(2)方便。在信息的接受方式上,要符合农民的特点,要贴近农民,不能太复杂,在农民需要的时候如囊中取物,可随手拿来。(3)廉价。农民接受信息服务的成本不能太高,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支付能力,不能加重农民的负担。信息服务费用的来源,主要的不应该来自农民,而主要应该由政府、涉农企业或相关经济专业合作组织买单,政府或经济实体通过信息服务实现其组织、引导、提升农民,形成产业化经营的目的。(4)管用。服务的内容、平台、方式要管用。服务要到位,要符合农村特点,要真正能发挥信息“零距离”传递作用,要形成稳定完整的服务体系。不能把信息服务搞成虚无的东西,应该成为真正利民的实事。(5)共享。现在农业信息面广、量大,决不是哪一家就能全部囊括完的,所以建立起来的信息服务平台,应该做到能使信息资源实现共享,满足农民群众的多种需要。(6)多途径。服务的手段途径要多,方式方法要活,网络、电视、广播、手机、信息小报、村头的通知栏、村里的大喇叭等,都可以成为服务的平台。另外,这个服务平台除了信息传播之外,还应当承担信息咨询、培训、采集、分析的功能。现在,广播覆盖率广,电视普及率也比较高,各地的广播电视媒体应该有专门的对农信息服务节目,但遗憾的是这方面并没有引起普遍重视,在农村广播电视资源主要用来娱乐、消遣,服务功能较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电脑已开始进到了农家,但普及率较低,并且受到种种限制。有的地方开通信息服务“110”电话热线、开通“农网广播”和“农信通”、实行“三电合一”等来传播信息,有的地方采取建立信息服务示范户、投入一定资金建信息村、依靠种植和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等来开展信息服务,这些都是对信息服务多种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应该不断进行总结、规范和提高。

  三是农业信息服务资源亟待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主要涉及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1)要整合利用好农村现有资源。不少地方花了不少钱已经开通了远程教育网,购置了相关的电教设备,挂起了农民技术培训学校的牌子,村上建起了广播室、电教室等等,但发挥作用远远不够,有的甚至成了应付上头检查的摆设。设备长期得不到利用落满了灰尘,甚至没有专人管理,有的设备没有人会使用,这样的村子并不少见。农民技术培训学校也只是偶而开会、搞活动时才用一用,村里的广播也仅仅只起到村干部发通知的作用。这些资源都是信息服务的很好平台,不能一说信息服务首先就是投资,而应注重对现有资源的利用。(2)要解决好“龙多不治水”的问题。农业信息服务到底归谁管,没有明确的分工。说起来农业局、农经局、畜牧局、水利局、农机局、科技局、科协、经济办、各乡镇村组等都可以管,都有信息服务的职责,但到实际中职责和权利不明确,落不到实处,谁都可管可不管,使得本来就非常有限的信息资源严重浪费,信息服务往往成为偶尔为之的事。要解决农村信息化服务部门分割各自为阵的问题,关键是要明确管理职责,建立和强化协调机制和规范统一的服务体系。(3)网络资源需要整合。据有关统计,目前我国涉农网站大约有8000多个,这在庞大的网络资源中仅仅是“沧海一粟”。这些网站由于缺少必要的整合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四多四少上,即:网站重复建设的多,真正有特色的少;提供的无用信息多,真正有价值能用得上的信息少;信息相互抄袭转载的多,自己采集的独家信息少;信手泛泛拿来的东西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信息少。要整合利用好以上三个方面的信息服务资源,首先是信息服务要有人具体抓,把工作任务落实到实处,并实现其规范管理;其次是要建立并强化统一的协调工作机制,明确责任,有章可依;最后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避免重复建设,剔除大量的无用信息,增强信息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农业信息内容采集亟待加强。打开网站,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针对性强、真正有用的信息少。奇台县是全国的优质大麦之乡,当地市场一直受到国际大市场的制约,春上农民想上网了解世界啤酒大麦的种植情况,想知道专家对市场的分析,但让人很失望,找遍网站也没有。大麦收获后,想了解市场价格行情和走势,但仍然没有,有的是早已过时的价格信息,对农民毫无用处。奇台县过去种亚麻,农民想了解国内国际市场在这方面的行情,同样很难找到。还有的网站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对农民有误导作用。同时大量过时的信息也充斥着网络,有的信息完全是“马后炮”,起不到引导和参考作用。信息更新慢、实用性差、准确率低、内容空洞混乱等,是涉农网站的通病。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发布的信息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政府官员下乡给农民讲信息,常常也是主观臆断,引导错了造成损失,也没人承担责任。而更主要的是,农业信息的采集一直处于盲目随意状态,没有专门的农业信息采集人员,有的单位想搞就搞,不搞也没人管,搞对搞错也没人过问,没人把关,更没有哪个单位组织有关专家针对当前的生产和产品销售问题,去进行专门论证。来自主流渠道的信息弱了,一些误导的信息会乘机流行,并对农民造成损失。每年奇台县的啤酒大麦刚一上市,就会有全国数十家商家进行抢购,一些商家为了自身利益常常制造虚假信息误导农民。前几年大麦刚一下来吨价不到千元,但过不多久便会上升到1400元以上,价格涨了,但农民手中的产品也基本出售完了。农民的好产品面对好市场,往往卖不出好价钱,甚至有时还不挣钱,好处大多都让商家或二道贩子得了。还有其他不少产品的销售也同样存在这类问题。主流信息服务的缺位时间长了,农民对政府的信息服务和流行的信息的准确性产生怀疑,不少地方的农民生产和产品销售仍然是“信息基本不用,生产基本跟风,销售基本凭蒙,致富基本靠碰。”

  五是农业信息服务发展亟待“造血”。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进行“输血”是必要的,但要促其发展,全靠政府又是很不够的,靠农民买单也极其有限,要增强自身运行活力,有待于建立必要的自我发展机制,要采取多种方式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不少地方在创新信息服务载体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有的地方由村民投资建立村信息服务站,农民在上网时交纳一定费用,政府再给部分补贴,让投资者在保证服务站能够正常运行的同时,还能有所赢利;有的地方在农村建立集信息服务、农资销售和农副产品收购于一体的“农家服务站”,使信息服务取得综合效益。近年来,奇台县引进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大多从春种到田间管理、到产品收获,提供市场行情、良种、技术、贷款和产品交售等一条龙服务,农企之间建立起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农民从中获得的信息服务完全是免费的,企业也从服务中获得利益。两年来,奇台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形成了4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涉及数千个农户。农民对信息化服务的需求,通过合作社集中体现出来,合作社以组织的整体优势,为信息服务买单,使农民获得更快、更准、更多的服务。同时,农村经纪人、种植大户等在农村经济活动中也处于重要地位,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往往最为迫切,同样是农村连结外世界的重要力量,在信息服务上发挥着带动和示范作用。有专家预测,“农”字号龙头企业、种植和养殖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经纪人等,将在农村信息化服务中成为最活跃的群体,随着他们在农业组织化进程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农村信息化服务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将成为可能。

作者: 杨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