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 信息化应用空间巨大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5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但程度有限,中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将在行业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下保持较高投入。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2008年中国保险业稳定发展,资产规模和保费收入在基数较高的情况下持续快速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15.2%和39.1%。计世资讯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并将逐步深入扩大,但程度有限。中国保险业信息化建设将在行业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下保持较高投入。

  国际金融危机对险商的主要影响在资金运用方面,对业务发展而言则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保费和投资是险商的两大主业,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投资环节。

  IT建设两大机遇

  首先,保险主体的进入和分支机构的快速扩充为IT投入带来了稳定增长。保监会鼓励各类优质资本投资保险业,受政策及行业发展利好的影响,在2004年的集中扩容后,保险业主体正在较快地扩充,新险商的进入将带来全面而持久的IT建设。

  由于保险业投资巨大、回报周期长,开设分支机构是险商早日实现盈利的主要手段。近年来,中小型险商正在加大分支机构的扩张力度,这对其偿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险商纷纷增资扩股也凸显了其扩张的急迫心情。中小险商实施的分支机构扩充战略,对IT采购来讲也是一个稳定的增量。2008年有10家险商获得牌照,一级分支机构筹建数目保持前两年的高速,达到150家。

  其次,集约化是大型险商IT项目的建设重点。国内主要大型险商正在进行平台、应用的整合,后援中心、运营中心等重大项目蔚然成风。目前有多家保险机构已经明确提出要建或已建好后援中心,如平安上海后援中心投入运营并启动成都后援中心建设,太平人寿完成上海后援中心建设,太平洋在成都建容灾、研发及后援中心,大地保险在张江建运营中心,人保在佛山建南方信息中心,华泰保险在沪建后援中心,中德安联人寿在无锡建运营中心,友邦在佛山建亚洲后援中心等。

  集约化是保险机构进行集中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国际上多数大型金融企业都在世界各地拥有综合服务系统,后台系统是对金融企业业务流程的一次变革。通过对数据、系统、平台的整合,企业业务的前后台可以得到彻底隔离,进而实现高效运营、降低成本、加强管控等目的。随着IT对保险业务的渗透,这方面的IT需求会是迫切而巨大的。

  这种综合性的运营服务中心,会将呼叫中心、数据中心、运营中心进行整合,逐步实现从目前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向专业化条线管理为主的转变。建设将会涉及到网络设备、容灾、PC、UPS、综合业务系统开发、呼叫中心等方面的需求,存在多种IT设备的规模性采购,值得厂商研究和关注。

  四项新热点应用

  客服系统、数据挖掘、BI、信息系统灾备将逐步成为新的热点应用。服务密集、数据密集是保险业的突出特点,保费收入逐年快速增加、客户数量迅速扩充,使得险商的客服系统普遍面临压力。在集中的模式下,扩容、改建、深化客户系统的需求会被逐步放大,如2008年太平洋财险、天安、招商信诺、合众等险商都进行了相关的建设。集中、扩容、深化是险商客服系统的主要建设方向。

  实现数据集中后,由于保险经营规模的迅速扩大,数据日渐丰富,险商正在进行应用集中、平台整合的建设,这为对数据的共享、挖掘、分析提供了基础。中国保险市场的密度、深度较低,数据挖掘、BI的成功应用将为保险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帮助。

  数据和业务系统是保险业经营的命脉,针对当前应用现状,2008年,保监会发布信息系统灾备指引,在行业内全面推广信息系统灾备建设,政策的牵引效果将在未来几年内显现。

  计世资讯认为,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入,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保险业庞大的投资实力将为国内经济增长发挥重大作用,并给险商并购、主体壮大带来机会。此外保障的业务特性会给行业的良性发展带来契机。

  2009年多数险商将会普遍采取谨慎、适度的投资原则,但在若干重大项目的推动下,2009年保险业信息化投入预计将与2008年持平。由于2008年中国保险业IT投入仅占当年保费收入的5.6‰,比例很小,因而金融危机传递到险商信息化的影响会非常微弱。总体来看,中国保险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而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信息化应用空间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