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驱动器”
来源:深圳特区报 更新时间:2009-03-26

 
 
  今日,本报报道了一份由绩效评估得出的“成绩单”。从结果来看,各区及相关部门都得到了良好以上的成绩。成绩好,固然可喜,更值得重视的是通过这个“绩效大考”,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探索不断深入,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深圳模式”,为深圳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深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

  如何评价政府工作,一直是公众关心的课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信息化,政府绩效评估成为一种趋势,深圳在这方面起点较高,凭借着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高科技城市的优势,建立了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形成了绩效评估的基本框架,切实提升了政府执行力。今年是深圳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关键一年,也是试点的最后一年,明年这项工作就将正式全面推开。昨日,我市召开会议对这一项工作作了部署。从去年的经验和明年的安排来看,政府绩效评估在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度上将进一步提高,全过程、“闭环”等“深圳模式”特色将更为突出。

  政府绩效评估,简单地说就是给政府工作“打分”。怎样才能使分数打得更客观、准确,是绩效评估本身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这个方面,深圳较早引入了电子评估,建立了“深圳市政府绩效评估模型”,使海量数据处理成为可能,也减少了人为干扰,提高了评估的刚性。技术层面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价值层面上,则突出了“公众导向”。较早引入第三方的外部评价,“民意调查”的权重今年上升为30%,政府工作干好干坏还要请老百姓来评评看,评估主体更多元、评估结果更客观。

  “打分”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推动政府工作改进。准确地讲,绩效评估只是行政责任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离开了相关的配套制度,“打分”起不到监督、激励的作用,干好干坏还是一个样,那么绩效评估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绩效评估结果运用,是决定评估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改进评估工作的难点。这就要求绩效评估必须向系统性的绩效管理过渡,把评估和计划、监控、结果反馈和运用等密切结合起来。而这其实就涉及到政府转型等深层次问题,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向责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在当下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大背景下,我们除了要不断完善评估方法和评估体系,还要在制度建设等配套环节上下更多的功夫。我市将政府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和绩效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正是这个思路的表现。下一步,我们要推进职能转变等政府自身建设,加快立法等制度改革,把绩效评估与奖惩考核、干部任用、政绩评价、财政预算等环节挂起钩来,更大程度地引入公民评议,吸引和扩大公民参与,让绩效评估在政府管理中切实发挥统领作用,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的“指挥棒”,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标杆”,成为政府新一轮改革创新的“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