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电子商务考验风投眼光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09-03-27


Web2.0已成为过去,风投艰难觅食;从2008年开始的未来三年内深圳本土风投基本不投互联网产业。”然而,金融危机后却发生了“大逆转”,当下各路风投扎堆深圳,争投新型电子商务,掀起新一轮风投热潮。

 传统电子商务为何成“没娘的孩子”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Web2.0”网站度日艰难。在金融海啸的袭击下,围绕在“Web2.0”概念上的光环正在逐渐消退。在国内,所有针对“Web2.0”的投资基本上都已停止。在此之前,风投“洒”在“Web2.0”概念上的投资已接近50亿元人民币。然而在金融环境整体不佳的情况,盈利模式的不明朗以及门户网站的围追堵截,成了所有以“Web2.0”概念为噱头的创业类网站的噩梦。

 与此同时,和“Web2.0”相类似的经历已经在看似不可能出现的B2C电子商务领域出现。看似风风火火、吸引无数风投眼球的大小B2C其实利润微薄。

 在北京,曾经在电子商务领域“大红大紫”的兴达公司总经理陆鸿除了有一个自己的电玩专卖店外,还在网上开了一个数码商店,经营PSP、Wii等时髦的电子产品。在这里,每卖一个PSP,除去运费等一切成本,他只能净赚30元,平均一单的利润率是2%——绝对的微利。这样的生意,陆鸿每个月接到几十个,他感到生意做得十分辛苦。陆鸿就是这类B2C的缩影。 “现在的B2C,基本是个微利行业。”一位对电子商务非常熟悉的风投主管称,现在的一些B2C公司利润率还不到10%,平台开发成本就占30%,物流仓储成本又要占5%到10%,几乎就是不赚钱地做。

      以上海PPG为代表的垂直型B2C公司曾一度让VC十分青睐,引起了业界很多企业跟风。但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后,风投们发现了弊端——营销成本高昂,重复购买率低,获得一个新客户的成本高。

   深圳波特另辟蹊径受追捧    

   也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深圳波特PT37电子商务平台从研发初期就注意到了这些问题。PT37技术总监白建平透露:“在PT37平台里,所有客户都在共享这个平台里的所有客户资源、产品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商机资源、会员资源等,资源的共享完全降低了获得新客户的高成本。”

 B2C是一个典型的边际成本递减为特征的行业,B2C公司只有把量做到最大时,才能开始获得更多利润,也正是B2C企业大量吸收风险投资壮大规模的终极原因。而相对于B2C单一的发展模式,PT37的B2B、B2C、C2C、C2B四位一体的产业群生态链垂直循环营销模式,“商业地产+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系统 在线即时通讯系统+ 电子商务交易系统”相结合的“4+1”集成数据库全新模式,无疑又让风投们看到了投资的低风险和高回报。

 “非主流”电子商务考量风投

 互联网知名人士方兴东表示,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企业之所以如此青睐,一是看中国互联网与传统行来相结合的巨大商机,其次就是因为垂直型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的成本比较低,成功的机会比较大。

 和方兴东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天极传媒CEO李志高,在李志高看来,目前整个互联网行业发生了巨变:首先是网民基数快速增长,第二是网民快速地走向成熟,第三是网民对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大增。“现在对互联网提出个性化服务需求的网民越来越多。行业也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所以各行业主动和互联网结合,主动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人群优势。这些决定了我们的行业网站或者专业门户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而PT37的“傻瓜型、模块化、个性化”操作模式无疑满足了市场变化的新需求。用初次尝试电子商务平台的周先生的话说就是PT37这种“傻瓜式”的操作模式非常简便,“就像装电脑一样,我想装什么就装什么,完全是个性化的定制,套餐+自助餐的方式很适合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如果百度是“眼睛”、淘宝是“鼻子”、QQ是“嘴巴”、Google是“耳朵”……那么PT37就是“脑袋”指挥的“五官端正的笑脸”。PT37界面设计简洁,功能齐全,涵盖了900多个行业和细分领域,是以3700个终端网点为基础,以实物商业MALL或购物中心的形式落地的电子商务新模式,虚实结合,搭建了企业网站+在线交流+在线交易+在线办公+搜索比价等功能的现代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此外,P737的阳光操作“实名注册制”,联手政府共建完整的电子网上政府,具备“工商+税务+公安+ 315 +质检+银行+……”网上验证和监管等功能,这些创新的设计都让风投们“频送秋波”。

 然而单一的个性化模式是完全不够的,风投的本质是资本的逐利性,更看重的是基于个性化服务背后的支撑——商业模式+团队管理+盈利能力。因此,即使拥有最前沿的技术,各家网站也积极厉兵秣马,抢占据行业龙头位置。比如,红孩子、凡客诚品这些公司正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微笑曲线,以吸引更多的风投“光顾”。在电子商务领域新冒出的“黑马”PT37则是因其独有的网络平台优势和赢利模式获得了众多风投的亲睐。然而,多家最早接触波特PT37的风投人士却“抱怨”:波特公司自恃独有的优势,谈判始终强势,要价太高,让风投们伤透了脑筋。(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