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璐
对于“三农”工作而言,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具体有三大功能。
信息化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以销定产”、“什么赚钱种什么”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推进农业信息化,就是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向农民传递大量农业科技信息、生产信息和市场信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
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高速路。通过信息化可指导本地区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实现规模经营,取得市场效益;可指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取得市场效益;可向农民提供实用可靠的新品种、新技术资讯,提高农产品品质。
信息化是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连心桥。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中新的技术、新的品种层出不穷。信息技术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了全新技术,使他们能够迅速更新知识,保持与时代同步,并通过他们的工作,使许多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千差万别,就是同一个地区,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不可能用一个尺度衡量,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应该突出四个重点:
数字农村建设,即“虚拟农村”建设,是对真实农村及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农村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数字农村采用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和空间信息,数字农村是农村信息化的基础,应该把它放在首要位置进行建设。
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是计算机、微电子、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在普遍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部建设的中国农业信息网覆盖各大中城市,各省级农业信息网覆盖市、县。今后建设的重点是向下延伸,延伸的重点是:第一,乡村农业服务组织;第二,农产品贸易市场;第三,农产品加工企业;第四,各种农产品配送中心;第五,各种类型的农牧场;第六,种植和养殖业大户;第七,各类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第八,大中小型餐饮企业。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建设,是运用信息技术把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从城市传输到农村,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现代手段。要加大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的步伐,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农村百年树人的工程,应进行重点开发和建设。
农村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同时面临自然、市场和政策风险,天灾人祸引起的农村社会危机,往往都是突发事件,人们缺乏应对经验和精神准备,此时更需要信息引导摆脱困境。因此,除了制定农村防灾减灾预案外,还必须把农村防灾减灾与信息化有机结合。首先是搭建快速信息平台。然后是凭借这个平台,紧急收集、加工和传出相关信息,指导防灾抗灾工作。(作者单位:延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