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园园
近年来,我省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从规划到项目审批都要进行环评,不通过则“一票否决”。目前,我省是全国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均优的唯一省份
环评让更多“绿色”项目落地
省政府日前通报显示,我省在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污染排放持续下降。经环保部核定,我省去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降”:化学需氧量(COD)比上年减排1.30%、二氧化硫(SO2)比上年减排3.77%,较好完成年度污染减排任务和“十一五”COD中期目标任务。
COD、SO2是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的主要“元凶”,它们的双降,环境影响评价这道“防火墙”功不可没。
在龙岩,水泥业曾是该市支柱产业。水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龙岩中心城区常年笼罩在灰雾之下。近年来,该市通过环评执法,严控和关闭高耗能、高污染的水泥企业,全市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3.4%。2007年,全市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55万吨,年减少烟尘、粉尘排放3754吨。去年,又关闭28家水泥企业,淘汰水泥落后产能427万吨。现在的龙岩中心城区,蓝天白云令人赏心悦目;
在福州,近年来,共办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1423项,环评执行率100%,100多个建设项目因选址不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被否决。该市规定,市区所有的餐饮、娱乐等项目报批均需提交所在街道或社区的意见,并实行敏感项目审批前公示,征求公众意见作为审批决策的参考;
在莆田,对未经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发展改革和经贸部门不予项目工程可行性核准或备案,工商部门不予核发营业执照,城乡规划部门不予核发规划许可证,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征地;
……
如今,我省各地正刮起“环评风”,严格产业环保准入,把环评作为市场准入重要门槛,让更多“绿色”项目落地。环评不过关的污染项目,经济主管部门不予审批、核准或备案,国土资源部门不予批准用地,金融部门停止信贷,工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此外,还禁止审批钨、钼、锡、锑及稀土矿开采、冶炼等限制类项目。严格控制氟化工、电镀、皮革、造纸等重污染行业、环境风险较大行业的项目建设;暂停铅锌矿新设立采矿权和到期延续开采、新建铅锌矿冶炼项目、新上水泥行业项目审批。
不仅如此,在很多重大项目规划布局阶段,也要先过环评关。据悉,我省已完成全省68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流域综合规划环评工作,以及古雷港经济区、湄洲湾石化基地、泉州港、漳州港、厦门港、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等的规划环评审查,目前正在开展福州港、宁德港、莆田港规划和环三都澳区域规划的环评。
据了解,我省规划环评工作目前已走在全国前列。企业在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盲目投资少了,在风力发电、LNG等清洁能源生产的节能环保项目投资多了;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短期盲目规划少了,着眼长远利益的科学规划多了,环评助力海西经济结构调整作用逐步显现。
从源头控制污染
4月8日起,省人大常委会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环评法执法检查。这是环评法自2003年9月实施以来,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对环评法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发展经济必须好字当头,坚持环评不动摇,严格环评审批程序,绝不允许先上车后补票,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路子。”省人大环境与城乡建设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环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我国实施的一项旨在从源头预防出现污染和生态问题的战略举措,这道槛务必要牢牢把住。
据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环评法实施以来,我省每年审批各类建设项目环评上万件,其中2005年审批项目达16200件,环评执行率达99.8%,2007年审批17093件,执行率达100%。环评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也日益扩大,一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被拒之门外。如,通过对全省68条流域综合规划的环评,明确不予推荐水电站117个、要求进一步论证147个,有效防止对生态造成破坏的水电站项目的盲目建设。
多年来,通过环评这道“防火墙”的有效过滤,绿色生态已成为海西一张靓丽名片。最新公布数据表明,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省环境质量状况持续保持良好,已成为全国水、大气和生态环境质量均优的唯一省份。全省12条主要水系水域功能达标率和Ⅰ类-Ⅲ类水质比例分别为96%和94.2%,比上年分别提高1.8和1.7个百分点,比全国七大水系平均水质达标率高44.2个百分点。全省23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达到和优于二级的比例为9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5个百分点;我省森林覆盖率62.96%,居全国首位。
“环评制度是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减少污染纠纷的控制闸,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调节器,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杀手锏。”省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环保部门将加大环评执法力度,对不符合法律法规的项目设置不可逾越的“防火墙”,特别是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制其过快增长,防止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死灰复燃,从而促进海西又好又快发展。
据悉,我省今年将对以往审批而未验收的项目进行一次清理,计划用2年时间,全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彻底改变环保验收滞后的被动局面。同时,尽快建立环评管理电子政务系统并在全省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