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京市大兴区广电中心 柴通
——关于北京市大兴区农村率先实现信息网络有线电视和广播"户户通"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北京市大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大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把不断提高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作为抓好“三农”工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广普及信息技术。特别是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区委、区政府想农民所想,帮农民所需,出“新招”,办实事,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政府财政专门拿出5600多万元,采取分“三步走”的办法在农村实施“户户通”工程,着力解决农民收看有线电视难问题。到2008年12月底,全区已有10万余户农民享受政府惠民政策,农村信息网络和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在北京郊区率先基本实现信息网络、有线电视和广播“户户通”的目标。大兴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基础,健全网络。大兴区有14个镇,526多个行政村,11万户农民。2007年底,全区农民自费安装有线电视总数只有2.1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9%。其他农户看电视使用的仍是传统的鱼骨架式天线,信号不好,接收频道少,收视效果差。为加快农村现代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从2006年初开始,区委、区政府与北京市歌华总公司合作投资4238万元,在全区实施信息网络、有线电视和广播“村村通”工程。经过两年艰苦奋战,全区共新立电杆7698根,架设光缆854.11公里,完成光缆熔接点3.1万个,新建和改建镇级中心机房14所,全区光缆总长度达到1400余公里,使“村村通”工程主体建设任务提前完成。
二、加强引导,政策扶持。实施宣传教育与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按照区政府适当补贴、企业适当让利和逐步培养农民自行缴费意识的原则,采取分“三步走”执行6年惠民政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收看有线电视难问题。一是政府出资2624万元统一支付农户有线电视初装费。二是政府出资3000万元分6年(每年500万元)补贴全区10万余农户有线电视收视费(具体补贴办法是:农民在第1-2年自行负担5元/户/月,第3-4年自行负担10元/户/月,第5-6年自行负担15元/户/月),第7年开始全部自行缴费收视。三是北京市歌华总公司优惠让利。在搞好“户户通”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对6年的农村有线电视收视费优惠让利3163万元。为加快工程进度,歌华公司积极协调兄弟单位,组织近800人的施工队伍分成60个小分队奔赴一线,加班加点,昼夜奋战。有了政策扶持,农民安装有线电视的积极性也高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新装有线电视8.32万户,比过去多年总合增加3.95倍。
三、促进和谐,农民增收。大兴区委、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户户通”工程,得民心,顺民意,为坚持科学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带来五大好处:一是凝聚民心,促进稳定。对农民安装有线电视实行政策性补贴,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让农民享受到了发展成果,促进了地区和谐稳定。同时对全区农村低保户有线电视初装费和收视费施行全部免收政策,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农民装不上有线电视、装不起有线电视、交不起收视费等实际困难,使农民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广大农民喜悦万分,都纷纷表示说“区委、区政府又为我们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党和政府实实在在的关怀”;二是改善环境,促进发展。通过安装有线电视,彻底消灭了过去多年形成的家家竖电线杆,户户接室外天线所导致的电线“空中大乱”的问题,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明显加快。三是统筹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过去是城里人收看有线电视节目多,了解外界信息多,乡下人想看有线电视没有网络能搜捕到。了解信息缩小了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全面推进了大兴地区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初步解决了有线电视发展不平衡问题。四是满足精神需求,有利于素质教育。有线电视入户后,扩大了中央和省、市广播电视的覆盖面,使更多农民不出家门就能看到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五是提高技能。有线电视入户网络建成后,政府信息办又在一些村镇兴建32所“数字家园”,培训农民2万人次,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个学习计算机网络技能、交流种植养殖技术、发布和获取市场信息、进行农副产品销售的新平台,从而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