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来源:甘肃法制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依法行政理念深入人心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成就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的重大部署,强化领导,狠抓落实,把加强依法行政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依法行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亮点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甘肃省政府法制工作会议

  记者点睛:五年来,推进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在甘肃已经渐成氛围。

  依法行政不仅仅是立几部法律,订立几个法规,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政府领导者决策思维的转变,是从“拍脑袋”到重大决策论证制度的转变。能够拥有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一个追求法律正义、程序正义的政府,是甘肃和全省人民之福。

  (一)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效能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建设。
  《行政许可法》颁布后,省政府及时成立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甘肃省实施行政许可程序暂行规定》和《甘肃省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开展了多轮清理工作,保证了《行政许可法》的顺利实施。经过五年多的清理,省级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由原来的2315项,减少到现在的763项(不含暂放5项),累计取消1547项,减幅达66.8%。市州、县区两级行政许可项目平均减幅达到50%以上。全省行政许可项目的合法性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削减行政许可的同时,狠抓保留项目的监督管理工作,精简办事环节和时限,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流程再造。通过清理和改进监管,切实减少了对经济和社会事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提高了政府市场监管效率。

  以建立政务服务大厅(中心)为载体,推行统一办理和集中办理,实行“阳光操作”及人性化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2004年,全省第一家政务服务中心在天水市成立。截至目前,全省12个市州、41个县区建立了政务服务大厅,1562个乡镇、121个街道办事处推行了政务公开。定西市创出的“1+9”联合办公服务模式(即1个中心、9个分中心),在全省得到广泛推广,该市陇西县还编制完成了《县级政府行政职权目录》。张掖市把服务中心建设扩展到乡镇一级,所有乡镇都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室),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2006年2月,省政府政务大厅投入运行,现有27个部门、69项(含21项服务事项)审批项目入驻,设办事窗口31个。2008年,共受理各类行政审批事项28951件,办结、答复28748件,办结率达98.4%,接待政策法规咨询服务27772人次。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中心)通过实行挂牌上岗、首问责任制、网上公示和发放服务指南等措施,行政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依法公开政府信息,省政府成立了信息公开办公室,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政府信息公开试行办法》,编制了《甘肃省政府信息公开指南(试行)》,制定了《甘肃省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公开目录编制工作指导方案》,指导各地、各部门做好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编制工作,绝大多数省直部门和市州、县区已编制并印发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信息公开指南。全省共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1547件。加快电子政务建设,2004年,对省政府门户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截至2008年底,全省建立行政机关门户网站1122个。各级政府网站通过开设信息公开专栏和意见箱等,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用,方便公众提交申请和查阅信息。政府信息的依法公开,进一步提高了政府工作透明度,扩大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以强化政府职能为突破口,保民生促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调节经济和市场监管职能,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领域倾斜。重点实施了工业强省战略,扶持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条。启动了“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制定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制定了支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16条政策和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等。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面全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启动实施了促进农民增收“六大行动”计划。制定了《甘肃省招标投标条例》,加强招投标管理。开展了食品药品安全、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商业欺诈、打击传销、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活动,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加强了中介机构的清理整顿,制定实施了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8条政策措施。推行了农村低保制度。城市低保标准连续三年每年提高10%,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省。出台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租赁补贴申领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了住房保障体系。五年来,通过积极履行政府四大职能,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三)以规范编制管理为突破口,稳步推进机构改革。
  认真实施《公务员法》,全面实行了公务员登记制度和公务员招考,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严格实施公务员考核和奖惩,公务员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行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逐步实现机构、编制和人员“三公开”,规范政府机构设置,加强编制管理,严格规范行政编制的使用范围,提高行政效能。加快机构编制管理法制化建设进程,制定出台了《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甘肃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若干规定》。积极推行以岗位设置管理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结合《公务员法》的实施,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逐步开展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镇职能转变。新一轮机构改革即将全面推开。

  (四)以规范预算管理为突破口,完善集中统一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按照“积极探索、充分试点、分步实施”的思路,细化和完善部门综合预算,省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大部分市州稳步推进了国库直接支付改革。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效率。完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机制,《甘肃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草案)》已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提高乡镇公用经费标准等措施,切实缓解基层财政困难状况,较好地保证了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制定了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和《甘肃省关于开展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16个县市实施了“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实行了“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模式。实行了招标定点办会制度。修订了基层政权建设、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经费管理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五)以建章立制为突破口,保障救灾重建工作有序进行。

  汶川地震波及我省10个市州、70个县市区,直接经济损失达617.7亿元。省委、省政府紧急行动,全力应对,成立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按照《甘肃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启动了二级地震应急预案,研究制定了抗震救灾物资资金管理等20多个制度和办法,实行了减免税收、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优惠政策,编制了灾后重建城乡住房建设等10个专项规划的实施方案,综合考虑了恢复重建的需要和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重点对规划区内城镇和乡村的布局、住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工农业生产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做出了安排,明确了建设用地规模,安排了相关领域的恢复重建项目,依法保障了救灾重建工作的科学、高效、有序进行。亮点二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

  记者点睛:决策价值点是政府决策思维的落脚点,是政府存在价值和政府能力的根本标志,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政府有没有能力值得依靠,往往是从政府能否实现社会效率、公平和和谐的统一来判断和确认的。没有效率,就不存在公平和谐的必要,没有公平和和谐,最终也要降低整体效率。效率与公平、和谐之间的冲突,实际上都是人为的冲突,是可以通过人为的作用避免的,政府应该成为缓解和消除其冲突的决定力量。在科学的决策思维方式中,要从总体上把握好效率、公平与和谐的统一,政府通过决策既要致力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创造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空间,并利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社会利益再分配,有效地缩短社会的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在跨越式发展中的公平与和谐。

  (一)把调查研究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基础环节。

  2007年,制定了《甘肃省人民政府重大决策程序暂行规则》,明确规定,重大事项决策前没有进行调查研究不能列为研究议题。如在地震灾情评估、集体林权改革、惠农补贴试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事项决策前,省政府都组成调研组深入基层,反复调研论证,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五年来,全省共建立规范重大决策的决定和相关制度460件,推进了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深入推行。

  (二)把专家咨询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省政府不断完善专家咨询制度,注重发挥法律专家的作用,为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如在省政府与华能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庆阳市正宁南煤矿拍卖等重大活动中,通过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等方式,认真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省政府有关部门探索创新,组建了省招标投标专家库、省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库等一批行业专家咨询组织。省政府法律专家咨询组组建工作也正在进行中。兰州、定西、白银三市组建的“政府法律顾问室”,通过聘请法律专家,积极为政府重大决策、审查规范性文件、处理涉法事务提供法律支持。部分市州还建立了政府法律顾问联系工作制度、首席法律顾问列席政府相关会议制度等。

  (三)把听取群众意见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主要环节。

  省政府三次修订政府工作规则,明确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范围、程序和原则。各级政府和部门逐步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省市县三级政府每年在确定为民办实事前,都注意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凡是关系国计民生、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重要事项的决策,均通过媒体或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广泛听取意见。对群众和利益相关者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切实解决。五年来,全省共组织重大行政决策听证会289次。

  (四)把合法性审查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必要环节。

  各级政府对决策的合法性问题高度重视,对列入政府常务会和办公会审议的事项,凡涉及法律问题的,会前都送同级法制机构进行法律审核把关。如省政府将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重点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经济体制改革等重要事项,在决策前均交由省政府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省政府法制办负责人固定列席政府常务会,参与重大事项决策,发挥了较好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2007年以来,省政府法制办办理省政府交办的涉法事务89件。

  (五)把集体决定作为科学民主决策的保障环节。

  严格遵守重大决策集体讨论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都经过领导集体充分讨论才作出决策。省政府将重大建设项目、重大经济合同、采矿权的出让、企业改制等重要事项都列入常务会议题,集体研究决定,为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亮点三紧扣发展大局增强制度保障

  记者点睛:社会保障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社会保障立法是最薄弱的环节,亟须通过立法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2004年以来,省政府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地方性法规81件,制定政府规章57件。

  (一)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实际,在制定立法计划时加大促进农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项目的比重。在制度设计时,注重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工权益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制度的完善。制定出台的《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从法律法规上确立支持、鼓励农民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多地促进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采用更多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对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证公众消费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以节能减排为重点,促进可持续发展。

  针对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实际,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己任,下大力气,完成了一些难度大、多年没有解决的立法项目。为把温总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批示落到实处,积极开展综合治理,制定出台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条例》,提出了建立高效权威管理体制、实行科学节水、减少人为破坏、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等七项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定,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制定出台的《甘肃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通过设立专项奖金和优惠政策,保证了政府的扶持和投入,鼓励、调动了企业和社会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资源综合利用的良好机制,开启了我省资源综合利用转入循环发展的轨道。《甘肃省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出台,使我国目前唯一一个以保护极旱荒漠特有的植被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为主的自然保护区的工作有法可依。

  (三)以提高效益为重点,健全资产监管机制。

  针对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有限的实际,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做大经济和财政收入“蛋糕”,制定了《甘肃省财政监督条例》、《甘肃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等,强化了公共财政的服务职能,体现了公共财政理念,提高了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于财政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财政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提高理财水平,推动财政监督向法制化、规范化迈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以权益保护为重点,彰显立法为民新理念。

  在制定立法计划时,把事关民生、加强权益保护的项目作为重点。在设置条款时,注重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权利,侧重对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把残疾人、老年人、伤病和孕妇、儿童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纳入法治化轨道。《甘肃省农村五保户供养办法》、《甘肃省失业保险办法》、《甘肃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的制定出台,保障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保障了失业人员在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了失业人员再就业;科学、合理、严格地规范经营者行为,建立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和国家保护相结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制,对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以创新机制为重点,提升立法质量。

  按照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拓宽立法渠道,通过建立法律专家库、召开听证会、开展民意调查、法规规章草案网上征求意见等形式,扩大公众参与度,立法质量不断提高。积极探索开展立法效益成本分析和立法后评估工作。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的原则,创制性、自主性立法占到了一定比例,其中《甘肃省部门统计管理规定》获得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开拓创新奖。

  坚持立、改、废并举,围绕实施《行政许可法》、农村税费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禁止市场经济活动中实行地区封锁等,开展了一系列法规规章的清理工作。五年来,提请废止地方性法规8件,废止省政府规章58件,废止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文件992件,有效消除了“依法扯皮”、“依法打架”的现象,为全省招商引资、扩大开放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亮点四理顺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

  记者点睛:一个国家能不能走向法治,能不能达到全社会奉公守法,首要的是政府要守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行政法律制度中的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日趋完善,依法行政的理念逐步在各级政府、政府各个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中确立起来,用法律手段管理行政事务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行政法律制度在我国起步较晚,加上行政管理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行政法律制度,政府行政管理的各个层面并非都有完整的法律规范加以规定。因此,出现问题较为突出的方面在于行政执法主体不规范、层次过多;各个执法机关的职责不清,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现象没有完全根治等,有些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加以清除。因此,必须按照《纲要》的要求,通过观念更新,改革体制,进一步转变传统的执法观念,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利的行政执法体制。

  (一)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切入点,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针对城市管理领域执法体制不顺的问题,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暂行规定,先后在天水、定西、兰州、张掖、平凉、庆阳6个市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通过推动市级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带动了27个县区在城市管理领域开展综合执法工作。在省直重点行政执法部门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行了综合执法工作,省文化、卫生、农业、水利、国土、交通等综合执法队伍相继组建并开展工作。对综合执法中出现的协管人员无证越权执法等行为,加强监督指导,及时给予曝光清退,促进了综合执法工作的健康发展,有效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相互扯皮、执法扰民等问题。

  (二)以坚持完善持证执法制度为切入点,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的规定,全省组织开展了行政执法主体、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审查和确认工作。对有法定依据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机关和组织,经依法审查和确认,分期分批在报刊、网站上向社会进行公告。对确认合格的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建立了统一的文本档案和电子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在省政府法制网建立全省行政执法主体和人员查询数据库工作正在进行中。撤销了一批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执法主体,清退了一批不合格的行政执法人员。据统计,在2008年的第三轮持证执法工作中,全省共审查确认行政执法主体资格8859个,审查确认行政执法人员资格92679个,取消不合格的行政执法机构295个,清退不合格执法人员1178人。

  (三)以推行执法责任制为切入点,厘清“权力清单”。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依法界定执法职责。确认公示了省级52个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5445项,依法叫停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1129项。14个市州依法审核确认行政执法职权37218项。按照“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的原则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重新对执法职责进行分解,制定了执法工作流程,落实了执法责任,量化了考核指标,使行政执法部门的领导和执法人员明确了各自岗位的执法依据、范围、权限和标准。52个省级、206个市级行政执法部门完成了执法责任的分解落实任务。

  (四)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和开展案卷评查为切入点,着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为遏制执法腐败,克服行政处罚的随意性,减少行政争议,省政府正着手制定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有关规定,要求省级行政执法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统一制定本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及实施活动的具体办法、措施和程序。按照《纲要》的要求,省农牧、林业系统重新制定下发了统一的执法文书,制定了廉洁自律“五公开“和“六不准”规范。省药监系统对案值较大或争议较大的案件严格落实三级合议、三级评查。省统计局制定了统计违法案例评审办法,采取一会两审、分组交叉等方式评查案卷,收到了良好效果。五年来,全省共组织评查行政执法案卷46918份,促进了执法人员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较好地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

  (五)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强化行政执法责任监督。

  围绕行政问责、评议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定实施了《甘肃省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办法》、《甘肃省行政执法监督规定》等7件规章和《甘肃省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甘肃省政府公务人员吃拿卡要等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省物价局制定了价格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等5项制度。兰州市出台了《兰州市政务大厅行政审批违规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18项制度。据统计,省直部门、市州政府共建立完善各项规范执法和责任追究制度320件。亮点五注重防控结合,建立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逐步形成

  记者点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出来,这不但给基层党委、政府带来了很大压力,而且严重影响着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新时期党员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切实做好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工作,这对于确保一方平安、促进社会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完善信访工作机制

  进一步加大信访条例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上访群众依法、有序、文明信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大力畅通信访渠道,通过设立省长信箱、热线电话,不断完善各级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日制度。实行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省政府与14个市州、43个省直部门签订了信访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实行领导包案制度,省委、省政府对35件重点信访问题和重大群体性事件,实行省委常委、副省长包案督办,促进了疑难信访案件的解决。五年来,全省共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25.98万件,办结办复21.65万件;梳理重信重访案件8546件。

  (二)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坚持以制度化促进调解工作规范运行,全省建立健全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民事纠纷发案通报、联席会议、司法建议回函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调解工作。庆阳市积极探索,建立了“乡镇干部全员调解矛盾纠纷”制度,人人兜里装着排查调处手册,使“口头调解”变成了“口袋调解”,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乡镇司法、综治干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形成整体合力,纠纷反复率大幅度下降。坚持“预防为主,注重疏导,依法化解,防止激化”的原则,设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狠抓调解中心延伸工作,不断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截至2008年底,全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立人民调解组织21875个。调解成功率、协议履行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五年来,全省调解组织共调解矛盾纠纷近30万件。

  (三)完善基层民主自治机制

  认真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充分保障基层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各项权利,建立健全了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以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和村委会定期报告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组织开展了“村民自治模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示范创建活动,整体推进社区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提高了城乡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加快了城乡基层民主化进程。截至目前,全省先后创建全国村民自治示范县市区5个、省级24个,创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31个、省级485个。

  (四)完善预警应急机制

  加快应急管理机构建设,省、市、县三级政府均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做好应急管理的常态工作。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省政府制订省级专项预案26个,全省共制订、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37300个,形成了多层次、全面覆盖、相互衔接、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依法处理应急事件,2008年,省政府先后启动了相关应急预案,果断处置了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甘南3·14不稳定事件和陇南11·17群体性事件等,尽最大努力减少了突发性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的损害。亮点六强化四个监督,形成整体合力

  记者点睛:我国权力监督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要继续加强立法工作,逐步实现权力的授予、扩大、取消都要由法律规定和依据,不得逾越法律规定或授权的范围,尤其要完善程序法,以法律法规规范来限定权力运行的过程。

  孟德斯鸠提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一)接受人大政协和司法监督

  坚持依法行政情况报告制度,省政府每年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政风、行风评议,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加大协调力度,提高办理质量。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省政府与省高级法院建立了行政复议应诉与行政审判工作联系制度,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依法接受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实施的司法监督。

  (二)强化备案监督

  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省政府法制办设立了备案审查处。先后以政府令发布了《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甘肃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坚持备案审查工作定期通报制度,对公安、民政、商务等12个部门规范性文件制定和报审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扭转了报备不及时和报备率低的局面。五年来,省政府共收到报备的规范性文件581件,先后就有关市州、部门出台的《户外广告位有偿出让暂行规定》、《文化市场管理办法》、《加强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规定》和《物业管理实施办法》等34件存在与上位法相抵触,越权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以及其他不适当内容的规范性文件,责令限期修改或废止。全省“四级政府、三级监督”备案工作体制已经形成。兰州、定西等市在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过程中提前介入,从实体、程序上进行前置审查,确保了规范性文件的合法合理。天水市还对《天水市非税收入管理办法》等8个规范性文件进行实施满两年的后评估,以保证规范性文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强化行政复议监督

  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复议案件办理程序规定》,建立了行政复议法律文书报备和上网公布、行政复议统计工作责任、行政复议应诉案件统计通报等制度,开辟复议申请新途径,积极运用公开听证、和解和协调等方式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有效化解了一批行政争议。兰州、天水等市成立了行政复议办公室,进一步加强了行政复议工作,畅通了复议渠道。五年来,全省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3270件,其中受理3049件。受理的案件中,维持1655件,撤销492件,变更107件,驳回、确认违法等其他处理795件,切实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

  监察机关重点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和环境污染等开展了专项监督。针对媒体报道、群众举报的违法违规问题,加大督查督办力度,严肃责任追究,先后查处了静宁县政府违法用地、陇南市徽县环境污染导致部分群众血铅超标、天水高考替考和靖远、天祝、山丹三起矿难等在全省有重大影响的案件。静宁县政府违法用地案中,原任县长、分管副县长、县国土资源局局长、建设局局长等9人分别受到党内严重警告、行政撤职、降职等处分。徽县环境污染案件中,陇南市两任副市长、徽县两任县长、三任副县长等20名责任人受到处理。天水高考替考事件中,一次性处分34人,其中7人被开除党籍,4人被开除公职。三起矿难事故中,共有33名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其中地厅级干部2人,县处级干部13人,另有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审计机关以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法人代表的经济责任审计。坚持和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全面监督、重点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做法,突出抓了农业、社保、节能减排、灾后重建等民生项目以及交通、能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认真把好审计质量的每个关口,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五年来,共查处违规违纪资金176.15亿元,审计上缴财政16.2亿元,向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62件,有力地保障了全省经济活动依法、有序运行。亮点七加强培训宣传,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政观念和能力进一步增强

  记者点睛:邓小平同志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加强法制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实现民主和法制一定要有步骤、有领导;政治体制改革要讲社会主义民主,也要讲社会主义法制;反对腐败还是要靠法制;稳定压倒一切,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安定团结等。

与上海市法制办来兰人员会谈

  (一)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

  省政府领导身体力行,带头学习宪法、法律和法规,省长徐守盛、副省长刘永富、石军等亲自撰写有关依法行政的理论文章,在《甘肃日报》发表。省政府坚持每年组织两次以上领导干部专题法制讲座。在《纲要》学习中,专门邀请国务院法制办曹康泰主任、汪永清副主任在兰州、天水等地为领导干部作辅导报告。建立了“甘肃省领导干部法制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全省地厅级干部进行集中法律知识考试,2004年以来,地厅级干部4759人参加了省依法治省办统一组织的法律知识考试,考试成绩除存档外,还抄报人大,抄送组织、人事部门,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的依据。50%以上的市县把领导干部学法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通过建立政府常务会“学法10分钟”、中心组学习法律知识等制度,有力推动了学法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坚持行政执法人员重点学法

  始终把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纲要》精神的具体举措来抓,把行政执法人员专业法律和综合法律的学习作为培训的重点,通过编写法律知识教材、建立培训试题题库、采用统一考核等形式,认真组织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工作,着力打造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据统计,在2008年的第三轮持证执法工作中,全省共举办综合法律知识培训班416期,培训行政执法人员9.3万多人次。

  (三)坚持机关工作人员主动学法

  通过建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强化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的主动性。在贯彻实施《纲要》、《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信访条例》和《信息公开条例》过程中,先后编写出版了《甘肃省地方性法规、规章汇编》和数据库、《行政执法知识读本》、《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手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学习资料》、《省级部门行政执法依据汇编》和《甘肃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培训教材》等10余种读物,作为全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普法读本。选派骨干深入基层和部门作依法行政专题辅导500多场(次)。增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五年来,培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32.5万多人次。

  (四)坚持面向社会全面普法

  为扩大宣传影响,做好引导工作,省上通过办好政府法制网站、在《甘肃法制报》开设《依法行政专刊》、编辑发行《政府法制工作简报》进行经常性宣传,通过《每日甘肃网》制作甘肃省依法行政大型系列专题片,开展依法行政大型系列宣传报道,筹划组织“县域法治化论坛”等进行集中宣传。2008年,编发《依法行政专刊》21期,发表文章、图片300余篇(幅)。各地结合实际,通过“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法制文艺汇演、法律知识竞赛、送法下乡、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金昌市拍摄的系列法制情景剧《法在身边》,用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通过电视短剧的形式来达到教育广大群众的目的,贴进生活、贴进群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亮点八切实加强领导,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记者点睛: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涉及面广、难度大、要求高,需要一支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的政府法制工作队伍,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领导做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各项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并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一)发挥省政府的领导表率作用

  《纲要》颁布实施后,省政府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确定依法行政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工作。2004年重点抓了《行政许可法》的实施。2005年重点抓了贯彻《纲要》的安排部署,制定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2005-2009年)》。2006年重点抓了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和行政执法依据的梳理工作。2007年重点抓了行政复议工作,制定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2008年重点抓了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制定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的意见》。《意见》紧密结合实际,从八个方面提出了34项制度安排,为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作出了明确的规划。省政府和省依法行政领导小组经常听取政府法制工作汇报,过问依法行政工作,定期研究贯彻落实《纲要》进展情况。在政府全体会、常务会等重要会议上,省政府领导都对依法行政工作提出明确具体要求。2007年省政府共召开19次常务会议,其中有17次涉及到研究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建设议题,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18件。2008年,省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人员,由省长出任领导小组组长,进一步加强了对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依法行政成为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必备内容,比重逐年加大。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努力建设法治政府作为政府自身建设的五大目标之一。

  (二)发挥检查考核的督促作用

  2005年,制定出台了分别适用于市州政府和省政府部门的《甘肃省依法行政工作评议考核标准(试行)》,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促检查,先后五次对市州和省政府部门贯彻《纲要》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从2006年开始,积极推行依法行政报告和通报制度,对工作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提出整改要求;推荐工作突出的单位在每年的省依法行政领导小组例会上作典型发言,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促进全省依法行政工作深入开展。目前,全省自上而下的依法行政工作检查考核和报告制度已基本形成。

  (三)发挥市县政府的务实创新作用

  市州和绝大多数县区政府成立了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推进依法行政五年规划或实施意见,采取多种措施,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天水市在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中,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四大班子共同抓、法制工作经常抓的群体合力和机制。同时,市县政府将依法行政工作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综合目标责任考核范围,采用百分制进行专项考核。在考核的基础上实行激励政策,对先进给予重奖。陇南市采取与各县区、市属行政执法部门签订依法行政工作评议考核责任书的方式,加强督促指导。白银市将依法行政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年初安排,年终考核。

  (四)发挥政府法制机构的参谋助手作用

  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工作,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市州政府法制机构全部升格为正县级。在今年的机构改革中,省政府法制办将由部门管理机构调整为省政府直属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增加必要的工作经费。全省政府法制机构工作人员由5年前不足300人增加到现在近600人。省政府和3个市州政府法制机构主要负责人兼任政府副秘书长,列席政府常务会,参与政府各项重要工作。政府法制机构充分发挥在贯彻《纲要》中担负的制度建设、组织协调、督促指导、情况交流等重要职责,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言献策,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天水市政府法制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向市政府提出了申报较大市、实行综合执法、麦积山景区立法等重大建议,得到了高度重视和采纳,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