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 加快信息化建设 提高水务管理决策水平
北京市水务局局长 程静
近两年,是北京水务备战奥运、决战奥运关键的两年,也是水务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两年。局党组高度重视,全市水务行业信息化从业者共同努力,以深化应用、加强服务、提高绩效为着眼点,以信息资源共享为核心,着力加强资源整合和基础工作,在提升水务管理水平、深化公共服务、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实现了较大突破。在举世瞩目的奥运会中,充分展示了水务信息化的风采,有力地支撑了北京水务以最高的水准完成了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安全应汛等各项任务。从而实现了北京水务信息化工作新的跨越,连续多次获得北京市信息化先进单位、北京市政务网络运维先进单位等多种奖励。
一、以信息化促进水务业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近两年,我们继续扩大信息化对水务业务和政府职能支撑的广度和深度,强化信息化对各项业务工作的支撑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水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1、信息化使水资源管理更加精细化
为应对北京水资源紧缺形势,为水资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手段,2007年,按照市领导的要求,我局建设了水资源水量信息管理系统,从水量信息的采集、审核,到统计、分析、上报的各个流程节点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从来水、供水、用水、排水各个环节,到每个市级雨量站的降雨量、每座中型以上水库的蓄水量、城区每个水厂的供水量,实现了"日清月结"管理。系统的使用者覆盖了各闸、站、所的基层水管员、各水管单位相关的科室工作人员、相关的处领导、局机关相关的业务处室和局领导,从水量监测、汇总统计到综合分析的全过程均可通过信息系统来完成,做到了管理流程规范,业务数据记录完整,信息上报快速准确。经过近一年的运行,共261日的7类数据已实现"日清",32个月的10类数据实现"月结"。这个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是信息化支撑水务业务精细化管理的突出表现。
在地下水监测方面,建设了154个水位自动站,结合人工监测数据,可随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地下水蓄变量,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2、信息化增强了安全供水保障能力
水厂及供水管网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供水安全,通过城区供水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城区主要供水水厂水质、水量的实时监测,监测频率达到15分钟一次。在西四、长椿街等供水管网重要节点安装了水质、压力传感器,在市区供水管网安装漏失监测仪3000多个,为供水管网安全运行提供了实时信息监测。在奥运会期间全市平均日供水量218万立方米,高峰日供水238万立方米,供水水质安全达标,工程抢修快速、及时,实现了安全供水目标。
3、信息化有力支撑了城市水环境保护
完善城区河湖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建设,新建水质一体化监测站点3个,改造清河河道、城市河湖水质监测站点6个,整合水文总站已建站点4个。官厅水库、凉水河等水质监测站点建设基本完成。
建成肖家河、吴家村、卢沟桥、小红门污水处理厂出厂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共享了市环保局的清河、酒仙桥、高碑店、方庄污水处理厂入厂、出厂水质信息。启动排水设施运营监控中心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实现300多公里排水管网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运营监控力度。
建成水质信息综合展示系统,将104个河段、22个湖泊、17座大中型水库、8座污水处理厂的水质信息整合进局中心数据库,为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提供了信息服务,并向全社会进行公示。
4、信息化提高了安全迎汛管理水平。
安全度汛,万无一失,信息服务要跟上,必须做到及时、准确。我们建设了城市防汛应急系统预报预警调度平台,建立了极端天气、雨情、汛情、险情、灾情信息实时播报机制,采用一、二维水力学模型、分布式水文模型、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场景展示技术,对北京市城区暴雨洪水、北京市主要河道洪水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对奥运城市洪水风险进行展示;为局机关、局属重点水管单位、城区防汛办及防汛机动抢险队伍配发了800兆防汛集群电台 ,建立了覆盖全市平原区县、重点水库、河道的防汛通讯网,与18个区县和11个水管单位实现异地会商;完成城区立交桥积水自动监测系统二期建设,新增城区立交桥积水自动监测点26个,全市54个积水自动监测站,在奥运期间提供了实时积水情况;建设了城区河湖重点闸坝监测系统,为河湖汛期调度提供了直观、快捷地信息服务;信息化帮助我们成功应对多次发生的极端天气,及时排除险情,保证城市安全运行。
5、电子政务建设日益完善
信息化提高了内部办公效率。局中心公文、行政许可100%网上办理,年均办理公文5000余件,行政许可500多项,许可监察与市监察系统对接。公共通知、水务新闻、会议管理等业务的网上办理,形成长期的、固定的工作模式,新的工作习惯逐步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已成为日常办公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工具。
信息化增强了公共服务绩效。水务网站是我局政务公开的重要窗口,通过设立信息公开水务热线和水务外网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信息协调和监督管理机制。近年来网上公开信息数量不断增加,同比上升率约30%。通过"领导信箱"、"信息咨询"、"业务投诉"和"民意征集"等栏目,增强政民互动。水务网站使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了解北京水的信息,从实时降雨、道路积水、城市水质状况,到水务重大事件、水务科技发展、职称评审等,点击登陆,即可轻松获取。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实惠,拉近了市民与政府的距离。
6、网络与信息安全取得新突破
网络与信息安全一直是北京水务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实现奥运会"无事故,零差错"的目标,在奥运筹备阶段,开展了大量的工作。首先,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安全责任制度落实到位,从技术上采取了地毯式的隐患排差,开展了全面地安全测评,完成了各项技术整改,制定了应急响应预案。通过建立ISMS体系,规范了维护人员行为;通过应用数字证书,强化了应用系统的权限管理;通过建立程式化的监控体系,使信息安全管理更科学、更合理;所有这些措施,构筑了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钢铁长城。在奥运会期间,水务网络安全运行无事故,信息系统稳定可靠无差错。为奥运后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与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形成了宝贵的奥运遗产和财富。
二、经验体会及存在的问题
回顾近两年的水务信息化工作,主要有四点经验体会: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水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为各项业务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在全市布设雨情、水情、地下水、水环境、墒情、工情、供水、排水信息采集系统,基本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的水务基础信息监测采集网。具体包括:121个雨量监测点,61个水文站,29个地表水水质监测点,34眼地下水水质监测点,143个地下水水位监测点,8个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监测点,三、八、九厂供水水质、水量监测点,5个管网水质、压力监测点,3000个供水管网漏失监测点、98个旱情监测点等。建设了上与水利部、市政府,横与相关委办局、下与所有局属单位和区县水务局互联互通的网络,网络末梢已经覆盖至基层水务站,借助无线通信技术,部分单位甚至将网络延伸到基层的水管人员。北京水务系统各单位内部均已建成计算机局域网,通过通信骨干网与市局相连,形成了北京水务计算机广域网。初步梳理整合了信息资源,实现了核心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
2、推动信息共享
信息共享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条件,只有实现信息的共享交换,信息资源才能发挥最大效益。近两年,北京水务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实现了多项突破。我们投资建设了水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构筑了水务数据交换枢纽,从而统一并规范了北京水务系统内部数据共享交换的方式,实现了对数据流转过程的监管;将局中心的综合信息,共享给局属相关单位,有力地支撑了他们的业务应用,实现了数据分发"零"的突破。制定了水务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的标准,落实了数据管理责任;与市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无缝对接,畅通了与市级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的渠道。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为城市运行监测平台提供了水情、防汛、供水、排水四大类26万余条水务数据,有效地支撑了城市运行监测平台,为各级领导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水务信息服务。
3、理顺机制体制
水务信息管理中心成立后,逐步实现了全局信息化的统筹管理,北京水务有了一支专门的信息化管理队伍。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各局属单位和区县水务局均明确了信息化主管领导和责任部门,约1/3的单位专门设置了信息中心或信息科,在水务信息化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加强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日薪月异,只有不断增强信息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我们每年采取技术讲座、考察、交流、参观等多种形式,对信息化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年培训量均达300人次。2008年,还组织部分单位的信息化主管领导和相关技术人员赴广州、上海、武汉等地进行学习,扩展了大家的视野。截至目前,全局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能够在网上办公,基层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也有了显著提升。
回顾近年来北京水务信息化工作,认真思考制约水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认识到在工作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在应用推广上,抓重大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
我们目前建设了水资源、水环境、安全迎汛等多个信息系统,但部分系统的使用效率还不是很高,部分业务管理人员使用应用系统的意识还不够强,系统在易用性方面,解决业务实际问题方面尚有欠缺和不足。我们须进一步思考以重大应用为突破口,做好上下联动,充分发挥应用系统的作用。
2、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缺乏数据产品
我们集成整合了大量的水务信息资源,并实现了全系统范围以及与部分市级委办局的共享分发,但这些数据信息的应用多数处于浏览、查询的状态,让大家"看得多,用得少",未能充分发挥这些数据资源的作用,缺少与实际业务紧密联系的专业数据产品。
3、统筹管理需要加强
信息中心成立时间短,又适逢奥运保障,忙于业务较多,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信息系统还存在分散建设现象,信息系统之间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规范的业务应用体系。信息化标准规范以及相关建设、运行、考核的管理办法尚未形成体系,信息化统筹管理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下一阶段,北京水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水务工作的总体要求,坚持以应用先导,提高行业监管、服务水务业务为重点,加强信息化应用推广,挖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强化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进一步提高水务管理决策水平,全面推进数字"循环水务"建设。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规划设计
加强水务信息化规划管理,制定水务信息化总体发展规划、专项业务规划、流域规划、电子政务规划,搭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建设基本框架,明确主要建设任务,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2、突出重大应用
抓重大应用,启动建设内城河湖管网水位流量监测系统、北京市水资源配置管理系统二期工程、以水资源"日清月结"系统为突破点,带动全市水务行业信息系统的应用。
3、加大推广力度
下大力气做好已建信息系统地应用推广工作,利用行政手段,并加强考核,逐步扩大应用范围和频度。加强技术服务,完善系统功能,使之更符合实际工作需求,做到好用、实用。
4、统筹资源管理
理清水务信息化网络、通讯、数据、应用系统等信息资源,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深化服务,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配置,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5、挖掘数据资源
完善局中心综合数据库,建立数据管理平台,全面实现信息共享交换。进一步发挥数据资源的作用,开发专业化的数据产品,通过统计、分析、计算,更深层次地支持业务管理和领导决策。
6、完善标准规范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建设标准、质量标准、运行标准、验收标准,奠定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的坚实基础,促进水务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健全制度保障
制定信息化立项、建设、管理、维护、验收等规章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管理流程。建立涵盖资源保障度、应用支撑度、资金合理性、安全可靠性等绩效考核机制,为水务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8、加强安全管理
全面落实人员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确保隐患排查常态化、日常监控程式化、应急响应流程化,加强网络、系统、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逐步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安全防护。
9、注重服务支撑
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整合人力资源,加强运维保障、应用推广、技术咨询等技术服务的队伍建设;转变服务观念,拓宽应用领域,实行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个性服务;组建专家团队,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经过奥运会的历练,使北京水务信息化站到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围绕水务中心工作,按照"自动化是核心、智能化是目标、精细化是原则"的思路开展信息化建设,做好全市水务信息化发展规划,软硬并重,实现由分散建设向集成整合的转变。大力推广信息系统的应用,加强整合,挖掘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数据产品,更好地服务水务业务工作。同时加强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扩大合作,使北京水务信息化工作不断发展,开创新的局面,创造新的辉煌!
最后,代表北京市水务局对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局信息化工作的部领导以及水利系统各同行表示感谢!
北京市水务局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