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防办专职副主任 王万林
规范管理 促进共享 着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主要着力点。近年来,我们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需求牵引、分步实施,实用先进、安全可靠,平台公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在继续抓好信息采集和基础信息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快以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的水利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水利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近几年来,我们借助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等信息化项目和长江堤防加固、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泵站更新改造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契机,加快了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信息采集、信息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以及安全保障等为主要组成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1、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我们率先完成了水情分中心建设,实现了所有279个中央和省级水文报汛站的雨量水位自动采集,实现了大型水库和灌区的雨量水位自动采集,大型水库大坝和长江堤防重点险段建立了自动安全监测系统,在堤防、泵站、水闸、大型水库泄洪闸等重点部位布设了近200个视频监视点,配备了5台移动工情采集车和一台水质监测车。这些采集系统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扩大了信息收集范围,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和工程建设管理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2、覆盖全省的水利信息网基本形成。
我们坚持"公专结合,互为补充"的原则,建立起了覆盖防洪重点地区的防汛通信网络。2005年,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计算机骨干网的基础上,建设了省厅到市州、厅直单位和重点大型工程管理单位的计算机广域网与视频会议系统,共35个节点。从2006年起的连续三年,我们利用省级财政事业费,将网络延伸到57个县市区和全省所有的10个市州水文勘测局,使网络节点数达到102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省的水利(防汛)计算机广域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大大提高了水雨工情信息传输速度,实现了异地会商,促进了省、地、县之间的资源共享。
3、数据库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向更高水平迈进。
在抓信息采集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我们还下大力气抓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工作。2008年建立了省厅数据存储系统,现有容量2.1T,最大可以扩充到12.6T,省厅和省水文局的所有数据都集中存储共享。截至2008年底,存储系统集中存储的实时和历史水雨情数据1400兆、水文基础资料300兆、防洪工程数据11G、基础地理数据300G(包括全省1:25万、分蓄滞洪区1:5万、长江干堤沿线左右岸扩展500米1:1万DEM、DOM、BLG数据280G,基础空间专题数据20G)、工程档案资料350G。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相继开发了水雨情信息服务、洪水预报调度、水库湖泊泵站实时运行管理、长江河道堤防三维仿真等为防汛指挥调度决策提供支持的信息系统,开发了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灌区管理调度系统和机关电子政务系统。2008年,我们利用3000多万元的世行贷款,开发建设了河道堤防险情实时监测与河道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四湖排水调度系统、洪水风险图示范工程等应用系统。
4、工程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
我们抓住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在水利部和长江委的大力支持下,提前谋划、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在工程建设中配套实施了信息化管理项目,并在近几年相继建成发挥效益。
(1)长江干堤整险加固工程信息化项目建设。项目覆盖了我省长江沿线的7个市、35个县(市、区)的堤防管理部门和水利局、5个厅直属工程管理单位,总投资1.6亿元。目前工程建设和初验基本完成,已投入使用。主要建设内容:一是与电信及航道部门合建了1929公里的SDH网,供沿线水管单位使用。二是建设从省厅到沿江市、县堤防管理部门和水利局以及厅直属单位的高带宽计算机网络及视频会议系统。三是在沿江重点涵闸、险工险段、采砂区设置了近百个视频监视点,并配备了5套移动视频监视设备,通过海事卫星,随时发回现场出险抢险图像。在重点险工险段布设险情监测点,监测大坝位移和清润线,及时掌握大坝安全情况。四是建设长江堤防工程数据库,收录基础地理及堤防工程地理、地质、堤防断面、穿堤建筑物、防汛物料、林木,以及机构、人员等数据约300G。五是开发建设了从三峡大坝至鄂东省级交界点全长800多公里的堤防三维仿真系统和河道堤防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2)水库除险加固信息化项目建设。我省列入国家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227座大中型水库,均设有洪水调度、大坝安全监测等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总投资达1.2亿元。目前,已完成51座水库的信息化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734万元,占总计划的31%,剩余项目将于2010年底前完成。已完建的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洪水调度、大坝安全监测、视屏监测系统,为水库安全度汛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们加强厅管水库远程监控信息平台建设。对7座厅直调度的大中型水库,整合子系统,打造统一信息平台,使基础信息在统一交互平台上快速传递、全面共享,提高了水库调度的准确性、科学性。
(3)泵站更新改造信息化项目建设。我们利用国家启动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建设的契机,实施泵站信息化项目建设。纳入规划的大型泵站有60处、102座,投资29.3亿元,其中信息化(含控制保护)项目投资约1亿元,占总投资3.4%。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系统、控制系统、保护系统和管理系统。我们根据装机大小、地理位置、通信条件以及管理权限的不同,在大多数有条件的泵站都建立了计算机网络,与水利专网互联,把省管和流域性泵站的远程控制延伸到厅里来,其他的延伸到所在市、县水利局,以满足远程监控的需要。泵站信息化项目从07年开始陆续启动,截止目前,已完成招标50处,其中23处项目基本完工。
(4)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项目建设。2003年以来,结合大型水库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我们陆续在漳河、东风渠、洈水等3个水利部试点灌区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计划下达资金5005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828万元。我们还在高关、王英等2个省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以及地市管辖的襄樊引丹灌区、天门引汉灌区等10多个大型灌区开展信息化项目建设,累计投资超过2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一是雨量、水位、土壤墒情、水量自动遥测为主的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二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会商等基础信息平台建设,三是闸门等重要部位的现地、中控室和省市远程三级控制系统建设,四是水量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系统建设。
二、主要做法和体会
第一,党组高度重视,坚持不懈地予以推进。厅党组始终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促进和带动水利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全力支持、奋力推进。厅长王忠法同志亲自抓信息化工作,提出了 "力争全国先进,中部一流"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其他班子成员主动督促分管的部门和单位做好水利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着力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良好工作格局。我们把重不重视信息化工作作为衡量单位一把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把尺子,把信息化建设的好坏作为判定一个单位整体工作优劣的重要考核指标,把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作为经费安排的重要考虑因素,全省上下形成了重视信息化、齐心协力抓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第二,发挥信息化专门机构的职能作用,强化信息化建设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化专门部门的职能作用,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厅里专门行文明确了信息办和信息中心的职责,信息办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归口管理,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单位。由于信息化项目来源不同,业主单位多,为了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创新管理体制,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一是出台了"湖北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工程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作了明确规定。二是执行严格的项目审查制度,凡国家和省级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和水利工程项目附带的信息化项目,必须编制专题设计报告,由厅信息办组织审查,审查通过并经信息办批复,方可进入招标程序。三是加强招标投标监控管理,出台了"湖北省水利信息化项目招标评标办法",所有省级以上政府投资的项目,不管业主单位在何处,都必须在省政府采购中心开标评标,信息办联合有关部门派员对开标评标过程进行现场监督。去年10月,我们对7家信息化项目投标企业伪造证书、业绩,串标围标等违规问题,在湖北水利网站上进行通报,对这些企业做出取消违法获取的中标资格、3个月内不得参与湖北水利信息化项目投标的处罚,并要求各项目法人或招投标代理机构在预审投标单位资格时,将不良行为记录作为主要审查内容,在评标计分时,扣除一定的信用分值。通过上述措施,净化了全省水利信息化项目建设秩序。四是严把项目验收关,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第三,注重前期工作,同步考虑信息化建设内容。我厅规定,凡是报省厅和水利部审查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在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阶段列入信息化建设内容,没有列入的不予审查,不予上报。堤防、水库、泵站、分蓄洪区、灌区等不同的工程类别,必须执行水利部确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所有的工程带信息化项目,其建设方案必须符合全省水利信息化规划,遵循统一的标准,与现有系统有效互联互通。
第四,统一标准规范,注重实际效果。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水利部颁布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各项规定,于2007年编制下发了《湖北省水利信息网命名及IP 地址分配实施方案》,把省市县三级水行政管理部门、直属单位、大型水管单位统统纳入进来,确保水利信息网的互联互通。针对堤防、灌区等工程信息化项目分年度实施,项目跨行政区、分标段比较多,相互之间衔接难的实际情况,厅信息中心持续参与,协助业主在编制招标文件、开发建设等环节加强技术控制和衔接,尽量避免项目间衔接出现问题。在项目建设时,注重软硬结合。硬件部分按照"满足当前,适当前瞻"的原则开展建设,软件部分着力把需求理清楚,把功能模块划分合理,同时加强培训,力争系统建成之后,最大限度地满足工作需要,发挥最大的实际效果。
第五,坚持优势互补,实现资源共享。由于堤防、水库、泵站等水利工程项目归口于不同的部门管理,如果不统一协调,共享共建,就会出现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投资的现象。为此,我们提出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要求,在不违犯工程项目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建设内容。比如:我们利用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堤防信息化两个项目和厅里的专项经费共同建设全省水利信息网络和统一的存储系统;利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项目为全省水利信息网提供备用传输信道;利用堤防信息化项目建设全省防洪工程数据库。在应用软件开发过程中,能由省厅集中开发的就集中开发,能通过广域网供全省使用的就把系统部署在省中心。为了真正使信息资源共享落到实处,主要厅领导专门组织召开专题办公会,对信息网络、数据库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作出规定,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既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又实实在在地促进了资源共享,减少了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湖北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阶段性目标,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完善信息网络,引进开发应用系统,从而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实用先进的水利业务应用系统、统一规范的技术标准和安全可靠的保障系统,切实推进资源共享,形成与水利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使我省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全国先进,中部一流"的目标。
(二)"十一五"后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建设为重点,继续完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省数据中心,丰富信息资源,有效缓解业务应用需求与信息资源不足、共享困难的矛盾;二是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以需求为牵引,配合水利部项目办完成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任务,初步完成省级电子政务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水文业务系统等九大信息化应用系统;三是加强信息化保障环境的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探索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管理的长效机制;四是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力度,力争使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掌握信息系统的使用技能,充分发挥建成的信息化系统的作用。
本次会议之后,我们将及时召开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流域机构和兄弟省市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分析形势,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精心组织项目建设,规范建成项目运行管理,努力提高我省水利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湖北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