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成“沉睡”健康档案需被唤醒
来源:杭州日报 更新时间:2009-07-24

 作者:刘伟
  本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有一个关键词――医药信息共享。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奥巴马正积极推进一项庞大的经济刺激方案,这个被称为“IT救市”的方案中有一个焦点,推行健康档案电子化。

  这件大家非常关注的事情,杭州也要开始尝试了。

  今年,将选取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试点,对其现有网络进行系统改造,统一健康档案的标识、目录索引、数据采集方式。实现试点所辖社区卫生管理系统的数据集中存储,同一平台上展示,即使原本存放在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静态档案“流动”起来,诊疗资源共享。

  打个简单的比方,你到上城区某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看过病,做过检查、开过药,那么,如果换到下城区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那里的医生只需点点鼠标,就能知道你的病史、近期身体报告,一定程度上免去患者重复检查、浪费金钱、遗漏病情之苦。

  新闻助读

  国内社区卫生服务

  信息化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在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我国将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同时将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北京东城区:建立区级社区居民电子档案数据中心,辖区内患者的身份信息和诊疗信息、社区全科医生开出的电子处方等,中心都能够实时调阅查看。

  上海闵行区: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网络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的全覆盖对接。居民在任何一家辖区内社区服务中心看过病,或者接受过任何一位社区医生的上门随访,其电子健康档案就会即刻被刷新。

  深圳市:将原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机版的信息系统统一转换成网络版。目前将3家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服务信息上传到该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数据中心。

  调查

  近四成健康档案常年“沉睡”

  2002年起,杭州市开始为居民健康建档。

  这些健康档案一开始以纸制版的形式登记,随后逐步上网。

  自2004年来,杭州市已投入近1000万用于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目前,城区共有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2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了以录入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资料的单机信息系统,少数开始了小范围联网。初步实现健康档案电子化,开展了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的社区信息化管理。

  目前,这种健康档案覆盖率达60%-85%,记录了户主的职业、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基本资料,既往病史、主要问题目录,如登记人血压、B超等近期报告,以及登记者的行为习惯、生活细节问题,如是否有吸烟史,饮食习惯等。

  “社区建立健康档案是一件实事工程,一定程度上便于医疗人员及时掌握患者病情,但目前这类档案的更新频率不高,约有四成的档案常年处于‘沉睡’状态,需要被唤醒。”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什么原因造成健康档案“沉睡”呢?

  记者走访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查找“病症”。

  原因

  网络不通 大夫看病先翻病历

  “网络不通,是健康档案‘动不起来’的原因之一。”

  上午10:30,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师潘雪凤正在坐诊,不到半个小时,已有10多个居民来就诊。每诊断完一个患者,她便熟练地把患者当日的血压、心跳以及近况输入电脑。

  她所在的服务站,负责2538户7414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这里,80%居民拥有一本浅蓝色的小册子――健康档案。

  服务站二楼靠墙的大柜子上,满满地堆放着这样的蓝色小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