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一五”至2020年信息化战略大体将实现三大阶段跨越式发展。
第一阶段(2005——2020年),信息化夯实基础。到2020年,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主要领域的应用水平与国外中等发展国家的差距从目前十几年缩短到6至7年;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信息化指数)排序从目前50至60名进入全球30名、亚州前5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第二阶段(2020——2035年),信息化全面推进。到2035年,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跨越式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与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缩短到2至3年;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排序进入全球前20名、亚州前3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接近和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我国开始全面进入初级信息化社会。
第三阶段(2035——2050年),信息化高度发展。到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总体水平赶上和超过国外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家信息能力总体水平排序进入全球前10名;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接近和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开始进入中高级信息化社会。
科教兴国、创新发展将成为主流。信息技术采用自主发展、跟踪发展与超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在跟踪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地自主开发新产品,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实施大公司战略,通过企业兼并、收购、重组,培养和扶植若干大企业集团,以“软”带“硬”,“软”“硬”结合,优先发展软件业、信息服务业,不断按国内外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产业。
以人为本,积极培养人才,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职工信息意识,多种途径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特别是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人才,加强管理干部及业务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职工信息文化修养与素质。
分层次多模式发展。我国行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传统经济与信息经济长期并存,因此,必须采取多样化、分层次、多模式的发展战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如,不同层次的电子商务将长期并存(电子商情、网络营销);非支付型电子商务与支付型电子商务将长期并存;三个层次的企业信息化(初级信息化、中级信息化、高级信息化)将长期并存;不同水平的地区信息化将长期并存。
总之,政府、行业组织、企业及家庭个人将利用多种模式和多种方式实施信息化。
“十一五”至2020年信息化目标
根据“十一五”至2020年发展预测,互联网及其应用继续快速发展,计算机应用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2005年,我国计算机装机台数超过6000万台,网络化程度达30%—40%;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亿。2010年,我国计算机装机台数超过1亿台,耳联网用户数超过2亿,计算机网络设施进一步完善,带宽与数据传输速度有显著提高。2020年,我国计算机装机台数超过2亿台,互联网用户数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5%—30%。
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有重大进展,政府信息资源进一步共享,政府积极为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政府工作透明度及效率也进一步提高。2010年,12个“金”字系列重点应用工程基本完成,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普及率、覆盖率达70%—80%。2020年,全面实现政府网上办公。
届时,国民经济信息化将有重大进展。各类电子商务(B2B、B2G、B2C、G2C、C2C)在国民经济主要领域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保险、证券业及信息服务业全面发展,以网络营销为重点的电子商务基本普及,网上支付随环境改善而逐步发展,主要行业的信息化有很大发展。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有显著成效,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过程控制及辅助管理在各类企业中进一步普及,分阶段实现了不同层次的企业信息化:初级企业信息化(CAD、CAM、DCS、MIS、ERP的普及率达30%—50%);中级企业信息化(CAD、CAM、MIS、ERP、EC的普及率达60%—80%);高级企业信息化(CAD、CAM、ERP、EC的普及率达80%—90%以上)。
地区、城市、社区信息化加速发展。“十五”期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电子商务试点经验进一步推广,将建成若干信息化示范省、市、地区、社区及乡镇。2010年,全国各地区中小城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金”字系列重点应用工程与“数字奥运”已胜利完成,公共领域信息化步伐加快。社区服务等公共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为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提供良好的服务。智能建筑逐步推广,信息技术进入家庭,电话、手机、信息家电、家用电脑进一步普及。全国家庭电脑普及率2005年达到8%—10%,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15%—20%,全国家庭电话、手机的普及率达18%—20%;2010年,全国家庭电脑普及率将达16%—20%,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40%—50%;2020年,全国家庭电脑普及率达35%—40%,城市家庭电脑普及率达60%—70%,居家办公逐步普及,家庭信息化的发展将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十一五”至2020年信息化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指示,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方针以及中央有关发展电子政务与信息化的指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树立科学发展观,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使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协调发展;行业信息化与地区信息化相互促进、同步发展;信息化环境建设与应用协调发展。要“多快好省”地发展信息化,确保社会与经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有限目标,突出重点,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首先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每年解决一至两个关键问题,逐步推进信息化。
各级领导都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对信息化的领导力度,从改革入手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利益与矛盾,持续推进信息化。要设立信息总监(CIO),作为“一把手”的助手,具体负责组织领导信息化工作。建立相关信息化机构,负责信息化组织管理的日常工作。
要一手抓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信息文化建设,两手都要硬。产业信息化与信息产业化要两条腿走路。产业信息化中的“产业”包括传统产业: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服务业等;信息产业化包括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等。
信息化水平可分成三个层次或阶段:初级、中级、高级信息化,以此分层次、分步推进经济信息化(如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及社会信息化(如城市信息化、社区信息化)。信息化水平层次等级可按信息化评价指标数值区分:如信息化社会可按国家信息能力总水平(信息化指数,如IDC信息社会指数)来划分;地区信息化水平按《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测算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来划分;城市信息化水平按《中国城市信息化指标体系方案(试行)》计算城市信息化指数来划分;企业信息化水平可按《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试行)》测算的分值来划分,如总分在85分以上为高级信息化;60至85分为中级信息化;30至60分为初级信息化。信息化水平等级划分标准可随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这有利于分阶段引导、分层次推进。
为了全面实现“十一五”至2020我国信息化目标与战略,要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条、块”结合。过去长期存在着“条条”与“块块”分割、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现象,今后要吸取教训,在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一定要“条、块”结合,行业信息化与地区信息化密切结合,协调发展。
二是“产、学、研、用”相结合。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要切实加强信息产业部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用户部门的合作,整合资源,协调发展。例如,软件产品在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等方面都要做好“产、学、研、用”的结合。
三是点面结合。首先要树立不同类型、不同信息化水平、不同投入产业比的各类信息化示范样板,例如,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既要有中、高级信息化的典型,也要有初级信息化的样板;既有投资几千万的国外ERP软件应用典型,也要有投资几十万、几百万的国产化ERP软件的应用样板。这利于以点带面,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四是国内外两种资源结合。把引自国外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源与国内资源结合,积极稳妥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内外”合作。
为此,政府除了带头搞好电子政务及政府信息化外,主要精力是搞好信息化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法律、市场、运行与人文五大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