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设美好新泰州,既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既要有经济的硬实力,也要有文化的软实力。泰州是一座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迅速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现实战略选择。为加快推进文化泰州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肩负起文化泰州建设的历史使命
1.充分认识文化泰州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前,泰州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建设文化泰州,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泰州”的必然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战略选择;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适应人民群众文化新需求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泰州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必须把文化建设摆上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切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快文化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文化泰州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开创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2.明确文化泰州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年再来一个大变化”的奋斗目标,着眼于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创新发展,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迅速兴起文化泰州建设新高潮,努力把泰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文化底蕴深厚、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有竞争力、文化软实力较强的后起之秀。
奋斗目标:力争经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效明显,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具有一定集聚效应和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形成现代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形成全民重视、依法保护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形成繁荣健康、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使我市文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泰州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3.大力推进理论武装。精心规划,全面推进理论教育。以党员干部为重点,以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校轮训和专题培训等为主要形式,着力推进理论学习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党课教育、农村冬训、理论骨干培训等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基层党员干部的系统培训。到2010年,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委中心组考核达标率达到100%,其中先进党委中心组达到50%;基层党校覆盖率达到85%,“两新(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基层党校达到100所以上。广泛深入开展理论传播普及,通过媒体宣传、编写出版理论乡土教材、创作生产导向性渗透性强的文艺作品和影视产品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通俗化。
4.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确定年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提高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和应用性。发挥社会科学“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整合力量,优化资源,认真研究总结我市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时集结出版社科理论成果。加快泰州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各级社科组织建设。探索社科学会、研究会、协会改革新途径,实行社会化运作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举办各类宣传推广活动,促进科普知识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
5.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深入开展“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泰州作贡献”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推动发展。继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素质,弘扬社会新风。评选表彰精神文明“十佳”新人新事、“感动泰州”十大人物。丰富拓展“爱心”系列品牌的形式和内涵,提升“爱心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完善“爱心”志愿者服务总队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6.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规划建设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十一五”期间,力争完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含科技馆)、规划展示馆、大剧院、文化馆、五巷等特色文化街区工程、泰州中学旧址保护工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博览园 (泰州国防园)等十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建设乡镇、街道文化站(中心),社区、村文化室,建成一批“农家书屋”、“农家书店”、“农家书库”。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面。
7.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提供公共文化信息服务。实现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综合利用全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和低收入等困难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加快推进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数字电影院线、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在我市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等服务载体实施“文化惠民”。
8.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站的阵地作用,试点文化指导员制度,辅导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整合基层文化资源,繁荣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建成一批市民文化广场、街头文化游园,保证各类文化活动正常开展。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 “读书月”活动,继续举办全市老年艺术节、少儿艺术节。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到农村活动。积极探索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通过文艺调演、会演等方式,推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精心组织开展“艺术进校园”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构建现代快捷的文化传播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信息服务
9.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推动新闻宣传工作创新,为建设更加美好新泰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精心策划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和重点活动报道。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宣传基层群众的先进事迹和生动实践。改进典型宣传,增强社会效果,努力推出更多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推进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强化突发事件新闻处置机制建设。着眼于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做好舆论监督工作。积极引导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楼宇电视、手机报纸、电子信息传播等新的文化传播业态建设,保持信息传播内容导向正确、丰富健康。
10.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办出特色”的要求,精心打造1至2家重点新闻网站,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推出一批网络外宣精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培养壮大网络评论员队伍,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网络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积极探索网络出版、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努力打造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本土网络文化品牌。
五、繁荣文艺创作,实施精品工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1.加强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努力推出一批体现时代精神、泰州气派,符合人民群众多元、多变、多样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突出现实题材、主旋律作品的创作,重点抓好戏剧、影视剧、文艺类图书、广播剧、歌曲等门类作品的创作生产,力争在全国、省“五个一工程”评奖中获得较好成绩。
12.精心组织品牌文化活动。以内容创新为重点,整合资源、择优扶重,抓好重点作品和优势项目,精心组织品牌文化活动,扩大泰州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提升中国泰州国际旅游节、梅兰芳艺术节的规模和档次,提高品牌节庆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创造条件,承办中国京剧艺术节活动。着眼于宣传推介泰州书法艺术的丰厚积淀,组织板桥杯、高二适杯全国书法大赛、中国百家泰州书展、泰州书画作品进京展等活动。改进形式、丰富内容、拓展规模、提升档次,增强百姓大学堂、百姓议事园、百姓大舞台等“百姓”系列品牌的影响力。加快推进具有泰州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
13.创新艺术生产机制。开阔视野,跳出泰州,尝试推行签约创作、招标创作、跨地联手创作等运作模式,激发艺术生产的活力和创造力。健全文艺精品扶持制度,进一步完善申报、立项、论证、考核等机制。继续实施《泰州市文化艺术创作奖励办法》,制定《泰州市重点文艺作品资助办法》,对有创意、基础好、潜力大的文艺精品项目,给予重点资助并大力宣传推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构建合力创作、联合生产、共同受益的新机制。
六、加快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4.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总抓手,保护遗存,丰富内涵,传承经典,延续文脉,努力打造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生态城市。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要求,精心修编《泰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按照“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的总体思路,全面实施名地、名街、名居、名遗四大工程。名地工程以考古为突破口,发掘整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彰显“祥泰之州”的城市文化主题;名街工程要科学规划、全面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地段的保护修复,加快修缮保护五巷涵西、城中等历史文化街区及老渔行、涵东等历史文化地段;名居工程要突出历史名人故居修复,积极征集、收藏、展示一批泰州名人文献、物品,开设纪念馆、事迹陈列馆;名遗工程要重点保护好列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使之得以弘扬和传承。2009年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5.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文保宣传教育,唤起全社会保护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大财政投入,为保护历史遗存提供有力保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抢救保护重要文物及代表性历史古建筑。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积极组织申报,使我市国家、省级文保单位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有明显增长,文保单位完好率达到90%以上。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传承单位进行传习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留住文化记忆,贯通文化脉络。
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城市影响力
16.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精心创作具有民族特色和泰州特点的文艺精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整合外事、侨务、外经贸、文化、旅游等资源,与外国友城互设文化交流窗口,探索友城文化交流新机制。每年选择1至2个友城或地区举办泰州文化展演活动。认真研究泰州文化旅游市场规律,在重点城市举办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旅游营销活动。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对外文化交流经纪人队伍,支持他们“走出去”,扩大对外文化交流途径。
17.加强城市文化设计。充分挖掘弘扬泰州的区域特色、文化底蕴和城市品位,彰显历史悠久、吉祥安泰、人杰地灵的城市品质,精心打造“祥泰之州”城市文化主题。以此为核心内涵,完成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工作,确定城市徽标和城市吉祥物;以此为核心理念,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使现代建筑与历史文化风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打造泰州特色景观路、文化带和文化标志性设施;以此为城市名片,广泛开展文化外宣,充分借助境外和中央、省重要媒体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彰显城市文化主题。
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创新力
18.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部门实现从办文化逐步向管文化转变,从行政管理为主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管理转变。按照中央和省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和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文化旅游景点景区市场化运作新机制。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19.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新闻单位实行宣传、经营“两分离”改革,将新闻媒体中的广告、印刷、发行等职能,节目制作、销售等产业经营部门,逐步剥离出来,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组建泰州报业传媒集团,全面推进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整合演艺团体、场馆等资源,打造充满活力、多出精品的艺术表演院团。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文化建设,探索推行公共文化设施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国有民营的新路子。
九、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
20.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抓好文化产业体系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着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现代传媒、品牌节庆、会展广告、文化演艺、乐器制造、娱乐休闲、创意设计、影视内容、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制定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1.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优先发展、创新发展、集聚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培育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筹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发挥其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对进入园区的文化企业,在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规费减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各市(区)要因地制宜,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群的建设。不同文化产业园区要实现错位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优化要素组合,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规模优势。
22.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制定泰州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调查办法,构建文化产业指标统计网络,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统计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各级文化产业统计队伍建设,在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基础上,运用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手段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十、注重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23.繁荣发展文化市场。引进一批精品剧目和优秀艺术品展览投放市场。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放宽准入条件。加强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和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要素市场建设。重点培育音像制品、工艺品、古玩收藏等各类交易市场。结合城市改造、历史街区和文物景点修缮保护,引导形成特色文化街和各类文化专业市场。
24.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认真贯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繁荣与秩序的关系。文化市场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制,谁审批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整合文化行政执法队伍,组建市和市(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总队(大队),统一行使文化市场行政监管职能。加大对网吧、歌舞厅、茶吧、酒吧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坚决打击违法文化经营活动,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十一、加强文化队伍建设,促进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25.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举办各类专题创作班、研讨班、读书班。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拓展市外培训渠道,选拔推荐优秀文化人才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或省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变单项引才为综合引才、物质引才为制度引才、文化单位引才为文化项目引才,以签约、兼职、聘任等方式不拘一格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加快构建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高地。
26.完善文化人才选用和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业绩考核等工作中,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以创新能力、创作研究成果和经营管理实绩为主要衡量标准。有计划地举办个人表演专场、作品展览、学术研讨会等,为优秀文化人才提供各种展示平台。加大对优秀本土文化名人的宣传推介力度。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艺术学术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精心组织实施泰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泰州市文艺奖、泰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泰州新闻奖等评选活动。制定相关制度,对获得国家和省重大奖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科技成果,按比例进行奖励。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
27.加强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泰州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观念,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安排、纳入部门重点工作、纳入考核奖惩范围,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确保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一起规划部署、一起推进落实、一起检查考核。加强宣传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建设,把政治思想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充实到宣传文化单位领导岗位上来。建立文化泰州建设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文化泰州建设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关键措施。落实工作责任制,采取工程化、项目化的办法,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宣传文化主管部门组织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各尽其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合力。
28.建立健全文化法规体系。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从我市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快在文化发展规划、公共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文化市场监管、促进文化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各级政府每年对文化事业拨款的增长幅度高于当年财政预算增长幅度的1―2个百分点。依法足额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建立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委宣传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专项资金的支配使用,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主要用于重大文化精品生产、文化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着眼于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调优调新产业结构,加紧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健全社会资本进入文化的相关政策,扶持发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文化战略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