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服务民生成“两化”融合突破口
来源:通信信息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近日全文发布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规划》指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将带动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产业发展模式转型将取得明显进展。文中还强调应结合国家改善民生相关工程的实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医疗、社保、交通等领域应用。

可见,促进信息技术在各行业和领域的推广应用,成为我国信息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民生,则是两化融合的突破口。

3月初,温家宝再次强调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支持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的同时,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节能环保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市场新需求,坚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明确表示,2009年我国将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近年来,信息技术在钢铁、石化、烟草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地产业升级中的作用明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稳步开展,98.5%以上的地市级政府、85%以上的县级政府建立了政府网站。

关注民生,就必须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专家普遍认为,信息化的实质是民生问题。信息惠及民生、网络构建和谐,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这也是中国推进信息化的重要目的。通过信息化,公众能够更好地获得社会生活所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到目前为止,以两化融合为基础、惠及民生为切入点的社会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由此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在教育领域,“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和工程的持续推进,带动了基础建设、信息资源开发、重点应用等方面的教育信息化全面升级;在文化领域,“中华文化信息网”已建成,电子媒体工程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文化共享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在卫生领域,疾病监测信息系统开始发挥效用,城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和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得到重视和发展,现代远程医疗在部分地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在社会保障领域,“金保工程”建设成果初步显现,全国社保联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完成了部-省-市网络建设,养老保险监测、失业登记和失业保险监测等联网和IC卡应用逐步开展。

以北京为例,在1920项行政办事事项中,100%提供了办事指南服务,1100多项实现网上申报、状态查询和结果公示,部分服务项目已延伸到区县、街道乡镇;“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业信息服务站”等服务设施,将数字化送到百姓家门口。不难看出,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但从当前信息化的实际情况看,信息技术的应用仍不够全面,要做到真正惠及民生,首先要着力改善公众获取信息和服务的环境,进一步普及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信息传输设施,压缩成本,改进服务,提升公众获取信息的能力。此外,需运用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信息化的基本常识和信息技能知识。

其次是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各部门将已经取得的信息化成果,通过多种渠道尽可能向下延伸、向公众延伸,变成公众日常生活可以方便利用的资源。同时鼓励企业和公益机构利用信息化手段将各种服务更直接地送到公众手上。电信运营商在推进信息化惠及社会民生中,应承担更大的使命,信息技术应用于民生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能从真正意义上加快两化融合的步伐。(文/张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