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十一五”关于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号召,浙江省农业厅近日与中国电信浙江公司合作,对全省贫困村的农民信箱联络点上网宽带费进行补助,为农村信息化推广进行了新的尝试。
浙江省有关部门联合电信公司,按照“场所共用、设备共建、人才共育、信息共享、应用共抓、统一管理”的要求,共同合租电信宽带,按当地个人包年租用费的标准再给予一定的优惠。同时,对全省5200个贫困村信息服务点,电信公司免费提供接入设备,免除相关开通费用,上网宽带费按包年400元的标准由省里全额支付,每村一个点免费使用。
此举一出,仅温州泰顺一地就有141个贫困村受益。结合农村特色,多种形式推进“三农”信息化将成为当前有关部门和电信企业的工作重点。
创新农村信息化方案
在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已经成为电信企业用户和收入的重要增长点。各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在资源、管理、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与城镇不同,农村地区电信行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更长,网络建设、服务、营销模式也不同。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更多考虑农村电信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推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化模式。对此,中国电信付出了极大努力。
在满足农村基本语音通信需求的同时,中国电信始终致力于持续、全面提升农村的信息化水平,率先提出“乡乡通宽带、信息进农家”的口号,率先全面启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使信息技术的进步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村。
同时,中国电信与多个省市有关部门联合打造农村信息化平台,创新农村信息化方案,开展“千乡万村”信息示范工程,推出“信息田园”业务,依托中国电信遍布乡村的农村服务支局点,整合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技、教育、市场等信息资源,用语音、短信息、电话收音机、宽带网络等方式,搭建起促农致富的“科技金桥”。截至2008年底,仅上海一地就先后以IPTV方式开通了5500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占全市已建成的站点90%以上;10万人接受“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教育,2万人参加了培训课程;上海市200个自然村、镇“自助建站”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村级、镇级网站;全市600多个中心村建成“为农综合信息服务站”。
信息惠农盘活致富路
“三农”信息化需要的是硬件下乡、信息下乡和服务下乡的相互支撑以及政策和有关部门的扶持。浙江推行的“农民上网政府埋单”模式有助于打消农民的顾虑,特别是在贫困村设立免费上网信息服务点,有效集中了现有的电信资源,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免费上网的信息服务点不仅是一种政策优惠,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很多人对网络、对信息化的“敬而远之”。通过这些服务点,农民可以浏览各种为农服务平台,了解相关的政策信息、最新农情和市场行情,不但开拓了视野,还可以根据市场波动调整自家的种植计划,避免出现往年“跟风种植”导致价低伤农的现象,更可以通过网络为自家农产品(000061,股吧)联系商路,从而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
江苏射阳依靠网络销售农副产品,仅他们在网上设立的海产直销窗口,每年的网上销售收入就可达1.5亿元;海口永兴镇农民借助农产品销售平台电子务农,仅热带瓜果就使农民增收了1500多万元,人均增收567元……信息技术对于农民致富的帮助,在很多地方已经初见成效。
三道门槛制约发展,多方探索可行模式
近几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2009年一季度,中国网民新增1620万人,互联网网民总数达到3.16亿人,但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互联网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上网成本贵。在农村家庭中电脑的拥有率远远低于城市,大部分没有电脑的农民都认为“电脑太贵”。
的确,几千元一台的电脑和每月几十元的上网费对于很多年收入也就几千元的农村家庭来说显然难以负担。尽管在年初的“家电下乡”中,国家对于电信产品的销售给予13%的补贴,目前中国电信等企业也在业务资费上给予优惠,但如何进一步降低电信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仍是“三农”信息化的第一道门槛。
其次是利用率低。在网吧已经普及的农村地区,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都会上网,但他们上网主要是聊天、看电影、玩网游,少有通过网络学习生产技术、研究市场;他们的长辈有潜在的电子农务需求,但学习能力较差,掌握如打字这样的技能非常吃力,严重削弱了使用网络的积极性和效率。将农村信息化需求由娱乐转移到电子农务上,将对“三农”信息化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各地都在探索可行的模式,浙江由政府补贴农民上网和设立免费信息服务点的做法很值得推广。此外,像以IPTV开设远程教育、建立地区为农服务平台、开办“农民信箱”帮助农民发布信息等,也为新农村建设和信息化推广积累了良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