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汽车产业难以“独善其身”,2008年中国汽车产量并没有如业界所预计的那样突破1000万辆大关。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生产汽车932万辆,销售93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05%和6.56%,这是近10年来增长首次跌破10%。对此中国汽车业界并不悲观,因为中国汽车保有量刚满5000万辆,人均保有量不到40‰,还达不到世界人均保有量的1/3,中国汽车市场的上升空间还非常大。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所言,老百姓有钱了,就要买车,这是谁也挡不住的趋势。我国虽然是汽车大国,但并不是汽车强国,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缺失尤其是汽车电子技术缺失是当前的切肤之痛,因此加快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产业化成了当务之急。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提升汽车企业的制造水平,提高汽车企业的效率,实现我国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
汽车信息化包含三个层次:在制造领域利用三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和CAE(计算机辅助工程)产品进行产品虚拟化研发,提升制造水平;在企业内部管理领域,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构建内部运营管理系统,并提供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管理水平;在产品销售服务领域引入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或定制开发专用系统,提升销售服务水平。
从产业来看,我国汽车产业的年产量接近1000万辆;从单个产品来看,一辆汽车大概需要1万多个零部件,因而汽车产业的组织和管理异常复杂,它的数据处理难度也是任何一个产业都难以与之相比的。“如果没有信息化,没有计算机的辅助管理,汽车产业的现代化是无法想象的。”付于武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总监姜涛认为,汽车信息化对于汽车企业来说,对内可以帮助企业修炼内功,提高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对外可以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效益,所以各大汽车企业都非常重视在汽车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据悉,亚星目前正在着力引入CRM系统,以提升企业的营销能力。可以说,信息化是实现汽车产业升级的推动力,是提升汽车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去优化管理流程,提升内部信息化水平。
从全球来看,汽车行业信息化(主要指IT投入)仅次于金融业、电信业,是发展比较完善的产业。
调研机构IDC预计,到2011年,全球汽车行业总体信息化投资规模可达到342.2亿美元,但我国汽车信息化投资占全球比重不到4%,这与我国汽车产销大国的地位不相匹配。不过,颇感欣慰的是我国汽车信息化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2011年世界汽车信息化投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4.9%,而我国则达到了8.6%,尤其是在IT服务领域增长更快,达到16.8%。
“我国汽车零部件和汽车服务经销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但整车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接近国外发达水平。”IDC高级分析师高亮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长安铃木技术中心技术管理所所长连明源也表示,中国在汽车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上与国外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彻底的精益管理、可视化管理等)和管理基础技术(流程优化、作业标准化等)方面。
从信息化项目实施层面来看,目前国内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往往以业务部门的需求为主,尚没有完全达到国外企业那种公司级协同策划、实施的程度,这也是国内很多企业信息化着力的重点。此外,国内某些制造企业的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融合不够,IT和业务部门的职责尚未有机整合,依然存在一些IT驱动业务的现象,而不是通过业务管理持续改进来有效驱动IT的发展,这也是国内企业信息化亟须转变的地方。“中国工业化历史短,不必简单模仿学习欧美和日本,可以利用信息化实现跳跃式发展。”Infor(中国)汽车行业总监金鸣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以制造为例,日本和欧美在工艺方面的优化能力,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赶上,但管理能力是可以复制的。中国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这个媒介积累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达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的目的。
汽车电子技术严重滞后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企业技术水平逐渐与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其差距也越来越小。但在汽车关键零部件技术上,如新能源汽车模块、自动变速器、内燃机技术等方面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付于武告诉记者,在世界汽车零部件企业100强中,没有一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
汽车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在于汽车电子,汽车的动力传动、底盘技术、综合协调集成控制、辅助驾驶系统、信息系统平台、网络总线技术等都依赖于汽车电子技术。金鸣认为:“中国的整车企业尤其是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的零部件或关键部件生产厂家不多,能站住脚的企业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比较低、劳动密集型、污染程度较高的零配件生产,如金属零配件、橡胶件等,汽车电子产品和数字化设备等高端供应商都来自欧美和日本。”“当前世界汽车工业约70%的技术创新来源于电子技术的应用。”曾任东风汽车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分会主任委员的陈光前告诉记者。可以说,汽车电子技术已成为汽车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但我国的汽车电子技术基础薄弱,缺少自主核心技术和技术积累,已远远跟不上汽车工业的发展需要。
“尤其是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所需要的汽车电子零部件也越来越多,汽车电子在整车中所占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在整车中,电子零部件成本所占整车成本比例至少为20%~30%,高档车甚至超过50%,GPS(全球定位系统)等电子通信系统已经成为很多汽车的标准配置。”金鸣表示。资料显示,2006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的销售规模为1500亿美元,2010年将增长至2500亿美元~3000亿美元。世界各大汽车公司、汽车电子公司和半导体芯片供应商均十分重视汽车电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为了突破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新近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支持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动力模块产业化、内燃机技术升级、先进变速器产业化和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重点支持研发车身稳定、悬架控制、驱动防滑控制、电子液压制动等电子控制系统,这为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兴奋剂。
陈光前认为,应从五方面推动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第一,国家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汽车主机厂、汽车零部件厂积极与汽车电子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并给予市场支持,形成一种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要集中支持培育几个大的汽车电子骨干龙头企业,扶持自主品牌;第三,在市场策略上,选择市场主体需先易后难,优先选择商用车、客车和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作为市场主体,进行突破;第四,在技术路线上,要在开放中培育自主创新开发能力,引入一流技术路线;第五,在产业模式上,要依托大的汽车企业(集团),形成研发—产业化—市场三位一体的产业联盟。
付于武则强调:“在当前的背景下,没有产学研的合作,光靠几个企业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大学和科研院校应该加强与汽车企业合作,加快科研成果的转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整个产业的共同工作。”(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