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信息化整合政府惠及国民
来源:人民邮电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以电子政府建设引领整个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带动“智慧国”计划的实施,是领先的信息化国家新加坡一路走来的清晰印记。日前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带领10多家信息通信企业赶赴江苏南京,与当地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及20多家企业热切洽谈电子政务应用等方面的合作事宜。记者适逢其会,借机与他们的领队———IDA中国区司长陈益民展开了对话。面对记者的提问,陈益民的描述不仅充满了对新加坡电子政府一路行来硕果累累的自豪,也洋溢着对当前金融危机下电子政府如何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的深刻思考。

  电子政府新时代:整合2010

  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发展在世界范围都是独树一帜的,也一直被很多国家所学习、模仿。据陈益民介绍,新加坡的电子政府至今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1980年至1990年是第一阶段,民事服务电脑化项目最先启动,侧重点是通过有效使用信息通信技术改善公共管理,包括将工作职能自动化和减少日常文书工作,该项目实施8年后共精简了5000个岗位,占当时公务员总数的7.2%;90年代初期到20世纪末是第二阶段,工作重心转向连接政府服务与企业,带来了像贸易网络(TradeNet)这样的一系列创举;2000年~2006年是第三阶段,这是电子政府行动计划(eGAP)的一期和二期,一期包括电子服务交付、学习性组织、技术实验、改进运营效率、兼容性良好的强健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一级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六大战略方向,二期则重点放在将易连接、整合的增值公共服务提供给客户,同时将民众联系得更为紧密。

  从2006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电子政府发展理念———整合政府2010(iGov2010)。陈益民对此解释说,这个五年规划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增加电子服务的范围和丰富其应用程度,增加国民智慧与意见在电子政府中的参与比例,提高政府的能力与合力,以及增强国家竞争优势。所谓整合,就是从e到i,从电子政府到网络政府,提高公众的满意程度和愉悦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在推动电子服务数据共享的同时进行流程再造。陈益民介绍数据管理时说,新加坡目前有三大数据中心,采取的方式是:单个部门主营一个数据中心,作为强力领导者。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智慧国2015

  新加坡的电子政府发展从来都不是为了电子化而电子化,其电子政府行动计划也好,整合2010规划也好,都与新加坡的“智慧国2015”计划紧密结合着。陈益民表示,2006年6月启动的智慧国2015计划的发展目标包括:在利用信息通信为经济和社会创造附加值方面名列全球之首;实现信息通信业增值至原来的两倍,达260亿新元;信息通信业出口额增长至原来的3倍,达600亿新元。他希望到2015年,该计划能新增8万个信息通信工作岗位,实现90%的家庭使用宽带,电脑在拥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中渗透率达到100%。

  就此,记者打趣地问陈益民怎么理解现在中国推进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战略。陈益民当即表示非常了解和赞同,并指出,其实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的目标与“两化”融合不谋而合,其重要策略就是要通过信息通信转换重要经济、政府和社会部门的职能,开拓主要经济领域、政府和社会的产业改造,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此,陈益民给记者列举了好几个体现此用意的项目,包括智慧港、贸易网等。

  陈益民首先指出,新加坡无处不在的信息通信,高度的手机、宽带、电脑、企业网络普及率,可确保安全的商业贸易,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愿意在新设立IT数据中心。作为智慧国2015关键战略之一的下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计划,就包括下一代国家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将通过分层管理、规范,以可持续发展、防垄断,可应用于远程医疗、高清视频教学等;还包括无线宽带、无线城市等。

  智慧港项目是通过生物识别和移动通信技术强化海港作业能力,新加坡已成为全球首个WiMAXReady海港。2009年,新加坡将部署BunkerNet,这个系统将新加坡所有燃料公司连接起来,并支持世界最繁忙的燃料运营,其中有两项倡议正在考虑,一是使用计量生物学和移动技术,以增强港口运营的效率和安全性;另一项是通过整合终端操作、海运、代销和陆运等商业流程来实现传统散货运营的自动化。陈益民认为,全行业信息通信技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将增强港口之间的连通和交流,提升运营和服务表现,增加港口吸引新业务的机会。

  陈益民特别指出,其实新加坡全球领先的电子政府服务也在很多方面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其以市民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建立了1600项政府在线服务,并以Singpass统一认证平台整合多个政府单位的电子服务,可以帮助企业注册、申报、创业、运营,缩短政府层面的流程。陈益民特别提到的贸易网项目,则采用EDI技术实现出入口自动化,使得网上商业执照服务系统具有更强的安全性。在贸易网基础上,第四方物流将得到快速发展,可帮助中小企业转型、走向国际化。

  (洪黎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