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政力推会计信息化之路
来源:中国会计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王凯 
 
  在上海的会计软件供应商,几乎都会有一个同感:上海的企事业单位购买会计核算软件,其首选的条件似乎并不是价格竞争,可能将更多地取决于该软件使用后在财政部门的检测通过率。这是上海财政利用会计信息化标准推动会计监督工作信息化的一项举措。

  创建并推动会计信息化标准,促使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具有可互通的统一接口,探索会计信息化“书同文、车同轨”的途径,上海财政在这些方面长期投入了极大热情与精力。

会计软件接口同轨势在必行

  上海市在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方面的探索之路起步最早,这与上海经济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关。上海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起步早、发展迅速,让财政管理部门更早也更深入地遇到了信息化监管问题。

  上海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胡仁昱告诉《中国会计报》,目前,除了少量小型企业仍在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外,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都进入了会计电算化乃至会计信息化的阶段。

  “但政府监督部门的会计监督技术基本上处于半自动化甚至手工会计时代,无法对众多企业特别是会计核算比较复杂、会计资料数量比较多的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胡仁昱从技术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面对越来越繁重的财政监督、税务稽查工作,单靠增加人力已难以满足管理需要。上海市财政局会计处相关负责人认为,正确的解决思路是充分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来监督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即会计监督实现信息化。

  但问题也就在此时出现——企业界使用的会计核算和管理软件种类、版本繁多,数据存储或转出的格式各不相同,也就是“书不同文,车不通轨”,这给财政主管部门监督企业信息化的会计账目造成了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标准势在必行。

“车同轨”标准率先推出

  其实,在运用会计信息化手段监督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方面,上海市财政局已走在国内同行的最前面。

“会计监督工作实现信息化需解决的技术关键,就是如何正确读取企业电子格式的会计信息,并自动转入到会计监督软件中。”胡仁昱说。

  为此,上海市财政局进行了积极探索、革新。早在2002年,上海市就取消了会计电算化应用的行政审批制度,而改为“检测‘标准接口’+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备案”的管理模式,开始对单位使用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实行备案制,并用检测软件自动检查代替手工检查。其中最关键的技术创新就是在全国率先推出并应用了我国第一个地方性会计信息化标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以下简称《规范》)。

  胡仁昱告诉《中国会计报》,上海《规范》这一地方标准的推出与应用,保证了信息化的会计监督工作具有统一性、规范性和可比性,克服了各类软件的会计核算信息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瓶颈障碍。会计监督软件只需读取一种符合会计信息化标准的数据格式,而各会计软件公司则必须将数据转出的格式统一为符合接口规范的模式。相比于政府监督部门逐个编写转换程序转入到会计监督软件的方案,其工作效率显然要高得多,而且在技术上,这些会计软件公司比政府监督部门更了解原来软件数据格式的意义,法律上的授权障碍也不复存在。

“上海模式”升为国家标准 “车同轨”稳步前行

  2004年,上海的《规范》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重视,由上海市地方标准升级为制定国家标准的基础。此时,上海原来的备案检测软件已不能满足要求。2005年,上海市财政局又组织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专家开发了新版检测软件。

  据上海市财政局会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新版检测软件实际应用后,对企业应遵守的规定都能快速、准确地进行检查,从而帮助会计工作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违规现象,向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同时,检测软件研制小组不断收集各区县检测人员的反馈意见,定期更新、完善检测软件,并向检测人员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随着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的公布,以及上海市财政部门检测软件的不断优化,各单位应用软件的缺陷以及违背会计基础规范的操作,都在向财政部门申请备案的检测过程中逐一显露,如手工记账时形成的不规范操作旧习、软件制造商对国标的未充分理解以及外商企业的会计软件所形成的文档资料与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之间的差距等。

“上海对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情有独钟的,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有很多困惑和难题,但我们仍然会在推动会计信息化道路上坚持走下去!”这是上海市财政会计管理人员的决心,也道出了上海会计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