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焦作市政府办公室发布了《关于网上社情民意收集处理工作的意见》,要求政府各有关部门规范并完善网上社情民意处理程序,实现网上投诉有结果、处理有时限、建言有回音,形成政府对网上社情民意反应敏捷、渠道畅通、直接开放的回应机制;并且,政府会安排工作人员每天都上网看帖,收集网上的社情民意。此举表明政府在利用网络以改进执政效果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广电子政务及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的功能逐渐由单向的信息公开向双向的信息交流转化,当前很多政府都在其网站上公开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适当的回复。但是,总的说来,各级政府对网上舆论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远远不能适应网民数量的不断提高、网上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现实。其表现主要在于不能积极主动而又及时地对更大范围内的网上舆论做出反应。
在各级政府网站上,市民所反映的有关具体事件和下属单位的问题一般都能得到及时回复。但对于那些所涉及官员级别较高、牵扯面广、情况复杂的问题,市民很可能连帖子发表的机会都不会有。事实上,对于批评政府的言论,政府领导或网站管理人员如果对此问题有不同认识,就会有意忽视、推诿甚至压制、打击报复发帖者。比如,焦作的创卫造假帖最初被其作者发于当地网站论坛上,但不久被删,作者就将帖又移至天涯论坛。河南王帅揭露当地政府违法乱占耕地的帖子最初也发于天涯论坛,后被网警侦破而被跨省抓捕。政府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将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删除,却无法阻止市民在其他网站上公开发帖,而这些网站有可能是影响更大的全国性网站。这样一来,帖子就可能产生举国上下无所不及的影响。
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更加开放,能够迅速地影响到广泛的受众。而且,网络舆论的形成来自于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对于事件的判断,那么其影响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网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网上舆论干预现实生活的例子,比如人肉搜索乃至网络暴力。更常见的是,网络舆论能直接促使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卷入同一事件中,造成更大范围的社会舆论,从而产生更大的压力,使得相关责任人再也无法逃避。在焦作创卫造假案和河南王帅案中,我们都能看到网上舆论最终干预现实的路线图。由此可以看出,政府对于网上舆论,尤其是批评意见的忽视、逃避和压制,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不能消除市民的不满情绪,而且这种不满情绪还会在市民个人心中日积月累,最终在某种情况下受到触动而大规模暴发。这个时候的局面,不仅处理起来更困难,而且即使处理得好,也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焦作市政府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意见》的出台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将其当成一种新型的反映问题的途径,“最近的创卫事件就是很明显的例子,网络信息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出乱子”。吃一堑长一智。焦作市政府从这两例事件中吸取教训,出台这样一个政策,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及时处理本地政府网站上的投诉和建言,而且要放开眼光,积极主动地关注大型网站上所反映的有关本地政府的社情民意,可以说在利用网络以改进执政效果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更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后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