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张景辉
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回顾总结一年来的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对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努力探索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们要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难、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体现到推进天水市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实践中,使之转化为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大动力。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必须坚定信念,推动跨越式科学发展。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及多次余震波及我市全境,给我市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损失。灾情发生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开展了有力、有序、有效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全市共筹措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财政资金8.57亿元,接受各类捐赠资金3325.34万元,协调金融机构发放贴息贷款2.94亿元。全市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全部完成,学校、道路、桥梁、水库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得到了及时维修加固。在全力抓好我市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同时,积极向陇南灾区转运救灾物资,组建医疗队、抢险救灾队赴陇南开展抢险救援,有力地支持了陇南等地抗震救灾工作。抗震救灾的实践充分表明,凭着坚定的信念,任何困难和风险都是可以战胜的。一年来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成效告诉人们,信念的力量远比想象的更为强大。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面对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挑战,同样需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定信念,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抗震救灾精神是行动的灯塔,信念是战胜危机的核心要素和力量源泉。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机制、优化结构,努力探索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路子”目标,就更加需要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使抗震救灾精神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应对挑战,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经济的组织和调度力度,加强对企业的帮扶和服务,全市经济呈现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好、城乡市场繁荣活跃、财政金融支持有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格局。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不断蔓延的背景下,我市经济能取的这一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战胜挑战的信念和决心。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市的影响还在加深,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由于受宏观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全市经济运行出现工业经济增速放缓、效益下滑,农民增收压力加大、外贸进出口萎缩、招商引资工作难度加大、财政收入进展缓慢等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但还要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的空间巨大,扩大内需的潜力巨大,交通、能源、民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设实施。形势表明,只要我们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必须艰苦奋斗,努力促进社会和谐。艰苦奋斗,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也是抗震救灾精神的灵魂。地震发生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的精神,通过对口支援、转移安置、房屋重建等办法,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用于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全市共有重建户75858户,2008年启动实施58908户,占77%。完成校舍维修项目357项,维修面积25.13万平方米;校舍灾后恢复重建项目439项,已完成207项,面积15万平方米。完成过渡安置房建设6847套。同时,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生活,先后发放“三孤”、“三无”人员生活补助金1.53亿元,确保了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民利益的关切,使彰显爱心、敬重生命的人本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
面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尤其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就是要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不怕牺牲,忘我奉献的不懈追求,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务实作风,常怀忧患、居安思危的清醒态度,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全面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开拓农村市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健全公共就业体系,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推动社会就业和全民创业工作。特别要积极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不断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户医疗救助等待遇和水平,建立完善各类企业职工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着力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要高度重视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问题,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积极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市、县区主要领导接访制度和领导包案制度,倾听群众诉求和愿望,健全党和政府维护群众的权益机制,继续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着力解决社会治安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将矛盾和不稳定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要抓好平安天水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努力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弥足珍贵,只要坚持不懈,永不言弃,我们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朝着远大的目标奋进。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必须勇于创新,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勇于创新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我们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创新思路,围绕“三个结合”,即灾民住房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小城镇建设和人居环境建设结合、整村推进和生态移民结合,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群众自建互帮相结合的办法,加快恢复建设学校、医疗、电力、人饮供水、交通、通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这些新思路、新方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中央制定的宏观调控政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当前要勇于在以下方面创新:一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有机结合起来。要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路径,有效吸收和消化先进技术和生产能力,大幅度地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换代水平,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重点培养一批骨干企业群体,重点培养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的民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突出重点,尽快出台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改革措施。要深化乡镇财政体制、农村土地流转、金融、价格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公共服务。要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建设,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环节。要通过不断创新,破解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必须转变作风,狠抓各项工作落实。一年来,在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全市推行了市级领导联系受灾重点村、省市属有关单位和驻市部队包村帮建受灾重点村和学校,干部帮扶重点户活动,制定帮建办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机制,促进了干部作风的转变。
当前,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更加需要广大干部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转变干部作风。干部作风作为一种内在因素,关系事业成败;作为一种外在表现,关系党和政府形象。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和政绩观,增强宗旨观念,强化责任意识,焕发进取精神,真正做到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勤政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战胜困难,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在当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困难增多的情况下,特别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紧紧依靠群众,真情关心群众,努力造福群众,始终做到同广大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各级党委要把转变作风、狠抓落实作为检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标准,树立“民不富、心不安、民贫我愧”的高度责任感,强化责任意识,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干部在机关日常工作,三分之一的干部在基层驻村包点,三分之一的干部下基层搞调查研究,做到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将工作重心向重点项目倾斜,向基层基础倾斜,向督查落实倾斜,以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措施把小事办实、急事办妥、难事办好、大事办成,确保既定的目标如期完成,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提速发展、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