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息化的进展及发展趋势
来源:国脉电子政务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当前,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着进展,进一步对银行的改革与创新、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与肯定。面对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下一步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及相关热点问题是什么?

  银行信息化进一步快速发展

  我国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其中,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

  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已达14.8亿张,同比增加30.97%;人民币”银联“标识卡在国外26个以上国家和地区已开通使用。目前我国各家商业银行均建立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企业银行、自助银行、移动(手机)银行等多种先进和方便的新型服务手段,形成功能较完善的电子银行服务体系,向客户提供网上支付、转账、贷款、代收代缴多种公用事业费用、个人理财、代购保险、债券买卖、代理股票、基金买卖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2006年6月26日,小额支付系统推广应用到全国,标志中国现代化支付清算系统已基本建成。我国银行间的支付清算能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2007年,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7亿笔,金额50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2%和95.8%。

  2006年12月18日,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河北和深圳等六省市成功试点;2007年已推广到全国,实现了支票的全国通用,全年日均业务量15000笔左右。

  2006年2月15日,国库信息处理系统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同年11月底扩大到8个省市,联网银行34家,联网税务部门包括湖南省国税局和8 个省市的地税局,联网国库机构207个。截止到2007年11月26日,该系统已推广到18个省市,解决了国库、财政、税务、银行相关数据不能联网处理的问题,有效地改善对纳税人的服务和税款准确及时征收入库的效率。全国采用新模式缴税的纳税人超过900万户。

  中国人民银行改进和完善了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顺利实现与所有中、外资商业银行和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的全国联网。2006年1月16日,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截至2008年1月底,企业征信系统共收录1349.1万户借款人的信息,开通查询网点11.9万个。个人征信系统收录了5.97亿自然人的相关信息,其中有贷款或信用卡记录的达到1.05亿人,开通查询网点10.8万个。这为提高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反洗钱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反洗钱工作是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后的新职责,在制定和完善反洗钱法规,建立国家反洗钱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开发建立了大额异常支付监测系统。该系统初步实现了对本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的监测,发现、协查、破获了一批洗钱案件。目前反洗钱系统根据反洗钱工作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系统监测范围、完善系统功能,以实现对本外币统一监测分析。

  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在部分银行建成全国数据灾备中心的基础上,相当一部分银行已启动了应急灾难备份中心的建设。银行基础安全设施建设加快,并切实加强了信息安全教育培训与相关人才培养的工作。

  发展趋势及关注点

  面对银行的改革与发展,下一步我国银行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及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重视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提供现代化工具与手段。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相当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很大,其教训必然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复杂问题,虽然不能仅仅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解决,但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金融信息技术深入、广泛的应用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以及严格金融监管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还不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从总体上讲,我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处于金融柜台业务和综合服务业务的计算机联网处理为重点的阶段,金融风险管理与监管的信息化处于起步或初期阶段。在继续抓紧、抓好金融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国金融业必将进一步切实采取措施加强金融监管信息化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高层协调机制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将进一步加强自身监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确保电子政务工作已部署的金融监管工程按时顺利地完成,实现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建立一个跨部门监管业务协调的,具有决策支持、知识管理、风险预警等功能的现代化金融监管服务平台,真正实现对金融机构的及时、动态、全面、连续的监管。金融机构将采取统一授信管理、资产组合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等一系列新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防范和转移各类风险;使用先进的数理统计模型定量分析、识别和监控风险,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这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将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二是进一步重视银行业务连续性管理,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基本实现集中的计算机数据处理,这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为银行的改革与金融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条件,但同时也带来银行技术风险高度集中的新问题。

  由于我们完成数据处理集中的时间还不长,全国性超大型数据处理中心的管理、灾难备份机制及应急处置等业务连续管理还缺乏足够的经验,系统监控、分析、故障诊断等自动化程度还不高,应对突发事件和系统风险的能力还不强。过去一年中,个别银行金融机构或服务提供商由于信息系统故障而导致全国大面积、较长时间业务中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其教训已引起银行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我国银行业将进一步重视业务连续性管理,切实采取措施防范数据处理集中后的技术风险。银行监管部门将加大对信息技术风险的监管力度。银行将加快建设金融同城数据中心和异地灾难备份中心等,积极利用社会第三方的灾难备份服务,进一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提高金融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建设与运营的成本。

  三是高度重视、加快为”以客户为中心“经营模式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银行金融机构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是经营模式的重大变革,这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现在银行正全面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招商银行1995年率先推出”一卡通“,”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实践开始发展。各家银行高度重视,认真吸取国外银行金融机构的经验,大踏步改革经营模式,加快为之服务的信息化建设。现在银行迅猛发展的中间服务产品,如中国工商银行已达千种以上,都力求以客户为中心。如果当今成百上千的银行中间服务产品不能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每种产品都完全是独立的,因而面向客户的信息平台五花八门,其可用性就是很大的问题,银行的广大客户不可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