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512大地震”一年之际,回顾地震发生到今天的整个过程有很多话要说。如果说,从当初传统媒体的集体失语,而后继续跟进报道。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中国网络媒体在此次大地震中的贡献-第一时间,面向全球报道灾情,赢得全中国和全球最快支援,这一件事情。
借此,我必须提到去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作为地震极重灾区的什邡市,面对通讯中断、道路不畅、物质紧缺的危机时刻,他们不等不靠,大胆创新工作。他们通过及时抢修政府网站的设备、网络,于5月14日在地震灾区率先将政府网站《什邡之窗》改组为“抗震救灾专网”(比人民网5月19日建立的全国抗震救灾网早了6天),全面发布抗震救灾信息。为外界了解什邡灾情,争取社会各界对什邡抗震救灾工作的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事情。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全市抗震救灾工作的组织和指挥,《什邡之窗》不仅在“抗震救灾网”上发布了抗震救灾指挥部10个工作组的组成人员名单,而且还率先将各工作组领导和工作人员的手机号码在互联网进行了公布,有效地促进了什邡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了因信息不畅可能造成的中梗阻。
为了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什邡抗震救灾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什邡之窗》的“抗震救灾网”还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发布了爱心捐赠账号和捐赠信息,在全国首开政府网站通过网络募捐的先河,受到了网友的高度评价和赞赏。在做好政府募捐的同时,什邡抗震救灾网还主动承担了网友爱心捐赠的联络和争取工作,从去年5月13日到现在通过什邡抗震救灾网争取网友的民间爱心捐赠(物资、资金)就高达1600余万元,对这些捐赠他们率先通过网络实行了全程公开,赢得了网友和民间爱心人士的信任和好评!
去年,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李晓明先生与我交流有关信息公开对国家高层决策,乃至调动全体中华民族爱国热情,正确引导国际互联网网民言论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贡献时,就指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种思维也许是可以理解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今天开放的形势下,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过度的条件下,继续延续这种思维将不利于应急及突发事件特别是救灾工作。这里我们不能不来审视一下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流变过程。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度将新闻媒体和政府宣传部门同构化,只强调它的宣传鼓动作用,因此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以正面报道为主,在灾情内容选择上实施比较严格的控制。1951年长江流域大洪水比1998年还要严重,但媒体也只做了少量的报道。1979年“渤海二号”翻沉事故造成70多人死亡,3200多万元经济损失,当时石油部领导干扰媒体报道,居然要对事故救援工作进行“大总结、大表彰”,后来在中央领导重视下才受到严肃处理,该领导被免职。改革开放以来,也有典型例子,如1994年3月浙江“千岛湖事件”是一起谋财害命的普通刑事案件,但由于报道不及时,变成一个影响两岸关系的“政治事件”。2003年SARS危机之后,我们在坚持客观报道方面有所改观,但受传统思维的惯性影响,在灾难新闻的报道上仍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
无论是去年6月28日的瓮安事件,7月19日的孟连事件;11月7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管理区因一部对讲机引发冲突;11月17日,甘肃陇南突发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打砸抢烧事件。还有11月3日、11月10日、11月19日、11月21日接连发生在重庆、甘肃永登、海南三亚、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的哥的妹罢工事件等恶性事件中,网络都发挥了积极参与和正确引导的作用。
我们知道,网络是全民参与的跨国际性的全球一体化游戏。很久以来,大多数人认为,它只是一种虚拟行为,没有多大使用价值,一直没有得到过很好重视。
中国中央政府是始终如一的坚持“爱民亲民”这一“和谐社会”宗旨的。去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到人民网强国论坛给全国、乃至全球华语网友交流的时候,中国网络属于虚拟性的理论就被彻底打破了。随之而来的全民关注和上网的网络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我们本着事实求实态度,以及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网络媒体和网络民主政治的兴起,四川什邡市委、政府信息化建设完成后,他们对全国、全球网民认真负责态度,值得学习。《什邡之窗》在中国西部“512大地震”中所表现出来的“五个全国第一”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