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亘在卫生信息化进程中的传统“老大难”问题,并不会因为新医改方案而自行消亡。
在一些人看来,医改带来的是卫生行业信息化的全民狂欢。
“这个行业太复杂,建设内容、规范标准和部门利益都不是能够轻易解决的。”饶克勤表示,这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对机遇,他保持着冷静和清醒。
4月28日,卫生信息化领域的专家齐聚上海,等待2009年区域卫生信息整合高峰论坛的召开。当晚的饭局上,大家就迫不及待地讨论、争论开来。热闹的氛围之下隐藏着一丝担忧。有人感慨,我们需要时间。
国家的政策有了,但该如何执行?用信息化来进行流程再造,难度并不亚于一次体制的变革。
“这是一次系统的推倒藩篱运动!”一位专家认为,这样的口号并不夸张。
樊篱一: 体制之困
管理与体制问题不仅是卫生行业信息化的阻碍,也是本次医改所面临的最为艰巨的任务。
“一个媳妇,多个婆婆”是卫生行业管理机构上最为鲜明的写照。目前中国管理医疗卫生的部门,除了卫生部以外,还涉及到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环境保护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发改委等十几个国家部委,它们都管理着医疗卫生中的一部分工作。
2008年大部制改革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改由卫生部管理,迈出了“大卫生部”改革的第一步,但业界呼声最高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职能范畴,最终没能划归卫生部旗下。
“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如果要改革,最先改革的应该是管理部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直言,新一期《南风窗》中提出的“医改需先改政府部门”的观点直抵问题要害。
林红十表达了相同的担忧,他给出了更为具体的例子。“如果医保能够由卫生部门管理,那么普及医疗保险和实行一卡通的实时支付在操作上会简单很多。如今,医疗保险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管理,但一卡通又由卫生部推行,必定会产生矛盾。”
这是医改带来的新问题与新担忧,与此并行的还有沉积多年的信息孤岛、烟囱式以及电线杆式的旧有信息系统。
就医院层面而言,其信息化的建设一直处于闭门造车的情况,医院本身成为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如今,政府主导的区域医疗协同虽然通过行政能力强行打破孤岛局面,但医院间的利益究竟应该如何协调?
“双向转诊”是活生生的例子,从下转上容易,但从上转下就极为困难。一旦医保一卡通推行、病人可随意流动时,双向转诊的推行可能变得更为困难,老百姓们将一窝蜂地涌向大医院。
此外,从对“非典”疫情的防控中催生而出的烟囱式以及电线杆式的信息系统,直接从各个数据源抓取数据到最终目的,中间不留任何缝隙,但部门间的各自为政、条条管理同样使得系统只能满足某个部门的特定需求,无法考虑基层在提供所需数据时的实际产生过程。
这只是个开始。
樊篱二: 理念之旧
在以后的系统建设中,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必须从“IT和业务驱动”转变为“为人服务”。
“这次医改方案中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将成为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理念的一次转型。”饶克勤肯定,卫生行业传统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将在这次医改中遭到冲击。
在医院,各部门往往根据自己情况走封闭开发的道路,随意性强且无计划,临床、病案、统计、人事、设备、医药和财务等相关科室间的数据互不衔接。由于资料的来源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对于同样的事情,拿出的数据却不尽相同。这种各取所需的状况也发生在各个医疗卫生相关部门里。
在信息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按需建设”的理念为医院乃至整个卫生行业提供了业务支撑。到目前为止,我国90%的三级医院、70%以上的二级医院的所有收费窗口业务都实现了电脑操作,而疫情直报系统也加快了突发性公共卫生响应速度。但当信息化发展到整合、共享阶段时,理念急需来一次革新。
按照饶克勤的观点,在以后的系统建设中,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必须从“IT和业务驱动”转变为“为人服务”。而这一理念又需要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包括IT企业在内)等多个层面做自上而下的贯彻,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部分人在做,但信息化的使用是所有人都在参与。因此,各个部门的人员都应该具备最基本的信息化意识。
“要怎么贯彻?”刘帆并不乐观,他最大的担忧在于: 决策部门目前还没有确定的思路,仍然在探索之中,这使得执行部门也不敢轻举妄动。
刘帆表示,在信息化的推进上,资金、技术都不是关键的因素,最主要在于政府领导的理念是否科学和具有前瞻性,这样才可能出台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
但现实情况是,卫生部门还处在对自身定位的摸索阶段。对哪些有所为、哪些不可为、亟须建立哪套系统来抓取数据、什么样的数据能够提供行政依据等问题,决策层还没能厘清。
樊篱三: 人才之匮
卫生信息化领域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在最近几年日显突出。这类人才既要懂医疗,又要会IT,被称为HIT(Healthcare IT,医疗IT)人才。中国培养HIT人才机制的严重缺乏,将成为危险的短板。
在国外的医学教育中,医学信息学是一项基础学科,1950年于美国开始起步,目前已经在国外各大医学院中普及。反观中国,医学与信息学交叉的学科远未普及,还只是研究生教育里个别老师的行为。在本科教学阶段,该学科内容通常揉杂在管理学或公共卫生学科里,没有自成一派。缺乏系统的教育,就无法给整个卫生信息化带来批量的“上岗”人员。
当HIT人才需求愈发旺盛时,从医生职业上半路出家做IT的人成为了一种趋势。
在记者接触过的卫生信息化专家中,刘帆是最为典型的。在2006年,这位2004年临床医学博士毕业的骨科医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转型: 涉猎医院信息化领域。
通过70天的调研,刘帆摸清了医院各个部门的家底,开始实际的信息化操刀。“压力很大,一个学临床医学的小伙子突然挑起信息化的担子,很多人认定我啃不下这块硬骨头。”回忆起那段日子,刘帆感概万千。“医院里的CIO必须有三种素质: 第一,要了解信息化; 第二,要了解医院的所有业务; 第三,能够参与到战略决策中去。但现在这样的人才实在缺乏。”
并不是每一个半路出家的CIO都能像刘帆一样,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刘帆表示,因为有了医院给予的环境和领导的意愿,他才能够顺利地摸索前进。
这种靠自己钻研与医院培养的人才模式,单就医院而言,可能有一位实干、能干的CIO,就已足矣。但中国的卫生信息化需要的是一支强劲的队伍,就像上文所说,需要“批量”的人员。李包罗告诉记者,惟有从高等教育入手,才能建立起一支“能作战、派上用场”的专业HIT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