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信息化之崭新布局
来源:计算机世界 更新时间:2012-04-15

医改是契机也是挑战。大共享、大联通、大集中,昭示着卫生信息化即将走入整合期。这让人不由想起几年前金融行业信息化“联通”的破局攻坚战。

  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体制改革的需求催生了金融行业信息化从城中心的联机扩散到不同城市、省份间的大联机阶段。这一阶段建立的“金卡”工程,原本想仰仗中国人民银行,并以其为驱动主体实现银行卡的顺利联通,却没料到各银行“诸侯割据”,银行卡的联通僵持数年而无法破局。直到2002年3月,银联的成立终于打破了“金卡”工程面临的僵局,实现了互联。

  打开局点后,血液畅通,银联成为国内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枢纽,也为金融业的转型打开了局面。今天,信息化业已成为金融业的生产系统。

  如今,卫生信息化也站在了历史的拐点。那么,信息化供应商们准备好了吗?

  何不建立HIT国家队?

  “实在太忙,手里要处理的事很多,都成空中飞人了。”饶克勤打趣地说。

  在记者多次的邀约中,饶克勤好不容易才抽出时间接受了采访。医改方案一出,各方卫生信息化专家立即全副装备,奔赴任何需要的地方。

  这些专家通常是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身担行政要务,但同时也是信息专家委员会成员或某个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向政府提供信息化方针、政策、战略以及重大工程项目的评估和解决方案,充当智囊团的角色,出谋划策。

  就居民健康档案标准的制定,卫生部成立了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卫生信息化学会也组建了标准化的专业委员会,各方专家齐聚一头,忙得不可开交。一方面要进行信息化的研究,另一方面要顾及行政事务,大家通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应该建立一支国家HIT队伍,独立于行政、盈利机构之外。”李包罗再三强调,建立一支专业的国家队,是卫生信息化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保证之一。

  在医改意见征求稿中,已提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但具体内容上并没有涉及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征求稿中的调整高等教育与规模等内容,更多的是集中于提升医务人员业务水平方面。

  而在支撑医改的“四梁八柱”中,惟有信息化还没有相关研究院,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的重点,还是放在“硬件”上。

  人才的培养需要源源不断的投入。卫生行业信息化长期投入不足的现状,必定会滞后人才的培养,如今看到了资金,各项“硬件”还没喂饱,“软件”又怎么抢得了食?

  这与2000年前后的金融业信息化状况如出一辙。在“金卡”工程僵持不下的情况下,各方的焦点全在“银联”上,而忽视了人才的培养。在金融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深入的今天,既懂“金融”又懂“IT”的人才成为了金融行业里的稀缺资源,而人才的缺失对这一信息化已经成熟的行业来说,逐渐成了向前发展的掣肘。

  在卫生信息化步入互联局点的时候,如果能将人才培养并驾齐驱,是不是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8500亿元怎么用,怎么花好?在卫生信息化的投入上,政府应该拿出一部分组建队伍。”李包罗认为,这支队伍的性质应该类似于研究院,机构中的人员专注于卫生信息化的技术基础研究、标准研究、政策研究,提出可行和可靠的解决方案,其目标就是帮助政府用正确的方法、理念和轨道去合理花这部分钱。表面上看来,这一队伍只花钱,但实际是在为政府省钱。

  IT企业当自强

  卫生信息化之崭新布局

  在金融危机还未触底的艰难时刻,“8500亿元扩容”的利好政策无疑给IT产业带来了光亮。据IDC分析预测,预计到2010年,我国医疗整体IT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而2007~2011年,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

  无论是世界级企业还是本土级企业,无论是实战经验颇丰还是初涉该领域的企业,纷纷看到了这块诱人的蛋糕。

  一批原本对HIT没有经验的本土IT企业,开始凭借优良的背景,逐步涉水卫生信息化领域。而浸淫在这一领域多年的卫生IT企业,也在雄厚的经验之上开始了与政府、医院的新一轮的互动。英特尔、微软、思科、IBM等世界级IT企业,则一方面加快研发速度,另一方面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密切合作。

  “对于卫生IT产业,医改中很可能筛掉一些利润较低的企业,扶持一些利润好的、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走向高端,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洗牌过程。”在记者的走访中,专家们感叹,中国本土IT企业也将面临一次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

  在卫生信息化领域里沉浮的IT企业并不少见,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相关统计,目前全国现有医疗软件生产供应商约600家。但本土级卫生IT企业数量大、规模小、力量弱的特征,往往使得规模上不去,市场打不开,市场份额与销售额保持在低水平。一些本土级企业走着靠山吃山的路子,依靠紧密的政府关系,每年凭借政府项目来养活自己。一旦项目多了,由于研发力量薄弱,常常撑得咽不下去。

  要改变这种卫生产业羸弱的状况,医疗IT企业需要在新的投资驱动下,通过做大做强来分食这块蛋糕。

  近年,在金融行业、零售行业已经涌现出了像东南融通、富基融通这样的企业,它们通过上市获得了跳跃性发展,随后展开一系列并购、整合来扩大企业规模。在涉及卫生领域的IT企业中,也不乏像用友、东软这样的上市公司。那么,卫生产业是否也可以复制这样一套模式?

  金仕达卫宁信息公司的总裁刘宁并不认为。“做大做强要靠自身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他表示,很多企业上市是本着圈钱的意愿,最终走进了死胡同。这种不从内部开刀、不先把自己做好的急功近利的方式,最终会把企业引到一条歧途上。

  而再小的公司如果专注于所长的行业,做得精,挖得深,仍能称王。比如在应用软件领域,有恒生电子、信雅达; 在金融IT领域,有新利软件等,并不乏精耕行业的“隐形冠军”,这类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未必会输给那些走在聚光灯下的知名企业。

  反观中国的卫生IT企业,它们要做大做强的首要任务是要让业务跑起来,将大量数据有效利用并安全运营,使之惠及到卫生主管部门、卫生机构和最终的百姓,这样才可能在这次机遇下迎来黄金时期,也才能在这场战役中不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