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息化 道路何坎坷
来源:南方农村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作者: 邵铭    
  编者按 5月17日是世界电信日。信息化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目前,普遍存在的城乡“数字鸿沟”,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如果不尽快填平,它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剪刀差”,拉大城乡的发展差距。

  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农村信息化一般是作为公共产品,由政府直接生产提供,因此农民虽然成为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但并非信息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更多的是被动地卷入信息化的大潮。

  如何让农民“买得起、用得上、用得起、用得着”电脑?在世界电信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专赴英德采访,了解问题所在,探询化解之道。

  钱,信号,内容,这三大问题,让涂志坚受困良久。

  作为英德市信息中心主任,他从286电脑、大哥大时代便与农村信息化结缘。眼前的难题是,电信拉的宽带早就进了村委会,当地人却一直上不了网,互联网形同虚设;而三农视频点播系统,好不容易确定下的电信声讯号,移动和联通却并不买账。

  “费用问题还是没谈好。”与电信企业打交道十余年,他也习惯了市场经济的套路,只是他一直没适应,政府力推的农村信息化事业竟处处遭遇瓶颈。

  这瓶颈,或来自体制,或源自观念,或限于技术,还有他也说不清楚的原因。多年的努力,各种先进的荣誉,本足以给他更多的自信,证明信息化的路子已经走对,但误入歧途依旧是他所担忧的。

       电信资费居高不下

  “说什么三农视频点播,我连电话都打不进去,每天内容都差不多。你说有什么用!”5月11日下午,在英德市望埠镇,一名杨姓农民向南方农村报记者提出质疑,认为“政府搞这名堂就是花架子”,现在通过电视唯一能看到更新的内容就是菜价。

  其实,这正是凝结了涂志坚颇多心血的一个信息化平台。从2006年开发并试运营至今,除了前期软件开发投入12万,在硬件方面也耗费巨大,累计已将近20万元,“但还是不成熟。”

  弯路倒是一直在走,“前期开发的软件根本用不了,后来还是省信产厅免费提供的”,而原计划的思路是由相关各部门自主提供信息服务,至于如何提供、提供什么,如今依旧是笔糊涂账。

  5月12日中午,他也试着拨了下电话。按照他的说法,农民通过固定电话点播,将完全由政府埋单。不过这样的提示并未出现在电视画面,更为尴尬的是他竟也没拨通。

  当时在场的,还有英德电信分公司两个部门的负责人。一位来自政企客户室,另一位来自市场部。遗憾的是,他们也毫不知情。于是电话又打到了广电局,依旧没有答案。

  涂志坚有些抹不开面子。不过作为英德市信息化的主要推手和执行人,这样的尴尬并不少见。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有条块分割明晰的部门体制,更有利益纠葛的电信运营商。

  这天他想解决的依旧是两个问题。其中之一,是三农视频点播的声讯号能否尽快统一。因为此前公开的800—830—8723一直都没有为手机用户打开通道,导致政府只能另外开通新号2239278以方便民众,这意味着更高成本和更不便于推广。另一问题则是,能否给党员远程教育系统提供的宽带放开上网限制,而如果可以,已开通多年的山区信息化平台将长驱直入当地近300个村(居)委会,信息的更新与服务的提供将更为便捷顺畅。更为重要的是,4月27日信息中心与当地纪委合作开通的“基层党风廉政平台”,尽管已作为信息化的亮点被广为宣传,假如网络不能到位,预期中的村务、政务、党务全面公开就将只能小范围进行了。

  “政府商量一下看给加多少钱吧,我们也不能太亏。”英德电信市场部经理范海鸥直言不讳。作为组织部牵头的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当地电信提供的资费是每村每年100元,这与一年过千的宽带市场价确实相去甚远。

  果然还是得谈钱。一顿简单客气的午餐结束了,移动、联通、电信三家运营商统一点播号一事,最终也没能谈妥。

     信息缺乏针对性

  “主要还是内容问题。农民需要什么消息,基层最清楚!”有了平台,渠道问题并不难解决。涂志坚说,他现在已开始关注如何满足农民的信息化需求。

  2003年,英德市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山区信息化建设单位。围绕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平台、信息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和各类信息丰富的特色资源数据库等内容,当年9月英德市制定了山区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以做到“系统建设,标准先行”。目标就是要最终实现省的“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总体任务。

  信息公开首先被作为信息化的主要体现。除了先后开通多个政务、商务网站,2008年英德市还斥巨资引入电信的全球眼业务,对全市范围内的八家行政大厅进行监督,“市领导随时都能看到情况,看对上门的群众有无怠慢等等”。

  这类的信息化,被涂志坚认为是要解放干部的观念。他一直在做的,除了保证政府可以自上而下政务畅通并适时监督,还有就是自下而上督促各类信息的录入。而全市六、七百名经过培训的兼职上岗的信息员,就是他的手和眼。

  “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农民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究竟什么样的信息化才能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5月7日,在广东电信举办的“信息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普及推广会上,广东省通信协会陈学道会长一连提出三个追问。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英德市望埠、黎溪等乡镇采访了多位村民,在他们的生活中,政府推行的信息化依旧“看不见摸不着”。涂志坚说,这说明信息化意识还不够。

  除了三农视频点播,为农民提供生活、生产服务的,此前还有移动推广的农讯通平台、农村信息机,不过现在基本没有人用了。

  在涂志坚看来,移动公司卖到农村的信息机,不是一个好的形式。“最大的缺点就是要输入一大串数字。拨通后一个连着一个,农民哪有这个耐心啊?”

  对于他的观点,南方农村报记者从当地农民处得到了验证。“一大堆数字,拨进去可都是要按时间算钱的,麻烦!”在英城圩镇,一个中年人的话颇得大家赞同。不过根据记者随机调查的十个农民,听说或使用过农讯通业务的仅有三人,“一提拨号,头都大了。”10000(电信客服)、10086(移动客服)、10010(联通客服)等这些常用的号,似乎都有过让他们头疼的经历。

  在陈学道的设想中,随着传统电信网、计算机互联网和有线电视网趋于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即常说的“三网合一”,农村信息化带给农民的成果,最好是让农民能像用电视遥控器那么方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德市的三农视频点播已经给了农民这种期待。“信息、系统还是跟不上!”涂志坚感慨,原来开发的软件并不能做到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一个农民点播某个内容,全县人的电视屏幕上就都出现这个内容。”

  手机原本可以承载部分功能。涂志坚介绍说,英德市也想过借鉴发达地区农村的做法,将村务、党务、财务以手机短信(或彩信)的形式发到村民的手机,但信息的整合、收集工作,大多数村委会暂时还做不到。

  那个性化的定制又如何呢?在5月7日的“信息下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普及推广会,吸引了数十家SP(记者注:信息服务提供商)公司参加。“农民富了,农村这么广阔的需求,谁不想从农民钱袋里抠点?”来自佛山的某业务经理笑着向记者坦承,一定要珍惜“为农民服务”的机遇。

  乱收费、收费贵,是SP们长期以来担负的骂名。可也正是因为他们太注重短期利益,陈学道总结的农村信息化三大问题才变得更加难以解决。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信息平台太复杂,信息太贵和信息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英特尔中国地区新兴业务发展部经理周力提出了解决办法,他认为目前需要开发新的信息化模式,那就是“商品+宽带+综合信息内容服务”。

  从电视、手机到电脑,面对政府力推与企业期待的农村信息化,北京某SP的首席执行官认为,未来需要的就是让农民通过手机、电脑、电视任何一个终端设备,都可以享受到同等的信息服务。

     高投入硬件睡大觉

  在商言商。在涂志坚们遭遇农村信息化的内容危机的同时,为政府提供网络渠道的电信运营商们也开始了让信息成为商品的努力。

  以电信为例,它的底气来源于2008年已全面实现广东省19516个行政村通宽带的目标。同年5月,其推出了“信息田园”这个专门面向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品牌,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发“三农”急需的信息应用系列产品,比如www.960960.com信息田园网、960960田园热线、1065960960田园短信、致富信息、田园博士、南粤务工宝、田园名校通、渔家宽、E家医院等,开始为农村用户提供语音、短信、互联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涂志坚认为,政企互动正是出于互相需要,而这样的市场化运作实际上始于2005年。广东省信息产业厅先后分别与广东移动、英特尔等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并带动了TCL电脑公司等信息服务商加入。核心思想就是以农村信息化体验中心为载体,逐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共同参与。

  在英德,也有政企合作的产物。海尔、联想分别在市区的主干道设立了两家信息化体验中心,七喜、神舟等也有意介入,“不过体验中心就是他们各自的门店,局限性很明显”。此外,政府还在24个镇都配备了信息服务站,299个村(居)委会都建起了“信息直通车服务点”。

  趁着家电下乡的东风,几乎所有的厂家都相信农村信息化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周力说:“电脑普及,缺乏宽带连接、本地化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是没有前途的!”为此,他认为,开展农村信息化,不能只是“授人以鱼”,而要“授人以渔”。

  有着最密集的网点,有着最体现农民需要的网络、甚至最本土化信息服务优势的电信运营商们,在5月7日的“信息下乡”普及推广会上,被寄予了最多期望。

  在2008年广东山区信息化建设项目先进集体的评选中,广东移动、广东电信都斩获了突出成就奖。英德市信息中心与涂志坚本人,作为先进,也在这份表彰名单中。

  对于培训,涂志坚统计说,其实当地累计已培训了5万人次,而广东省仅有的三台信息化大篷车也有一台在英德。他坦承,目前的培训主要是以政务应用为主,真正面对普通农民的培训还比较少。

  英德电信分公司市场部经理范海鸥说,当地村镇家庭用户宽带接入率还不到5%,这直接导致已拉到各村委会的宽带长期闲置,农民大多无力开通。而与之一起闲置的还有那台价值数百万、包括15台可无线上网的信息化大篷车,涂志坚告诉记者,为了防盗,车都寄存在城区的一个派出所。

  100%的信息服务点覆盖率、100%的宽带覆盖率、数以万计的培训人数……不过在普通农民看来,身边的培训难免都有些流于形式。望埠镇某村干部被“培训”了两次,“上面通知要去,说过要点名的,但去了,其实什么也没学到!”其中的一次培训正是由英德电信参与组织。

  十余年从事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经历,当面对一堆略显空洞而华丽的平台,其实涂志坚也深深地感慨于培训之惑:政府与企业在共推农村信息化推进的进程中,各自的职责和边界究竟何在?

  当政府热衷于建平台、上硬件,企业只致力于卖产品、电信运营商依旧守着高资费的门槛,农村信息化的前景也就因此变得更加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