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19日,英国举行了e-Science第四次全体会议。根据2004年11月签署的中国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与英国e-Science核心计划的合作备忘录,本次大会特设立了“中国的e-Science”分会,促进中英两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在第一天上午的全体大会上,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钱德沛教授作了“中国国家网格进展、存在问题和前途”主题报告。
尽管e-Science在英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很高的重视,但我国的普通大众甚至某些科研人员对它的了解却并不多。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
记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e-Science?它对应的中文译名应该是什么,和您所负责的中国国家网格以及中科院的科学数据网格一样吗?
钱:e-Science的提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有了,但目前还没有很确切的中文译名。
e-Science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改变传统的科学研究环境。它包括三方面:一是能够随处获得大规模计算;二是海量的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三是人员交流和无缝协作能力。这也是科研工作的几大需求,网格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
记者:请谈谈中国国家网格目前的建设情况,它目前提供了哪些应用?
钱:e-Science是我国科学研究信息化的一部分。中国国家网格是支持国家信息化所做出的技术研究,内容是研究新的信息系统,新的应用能建立在什么样的平台上。网格是把网络中的各种资源都虚拟化的一种服务形式,它的物理条件是必须连接上网,要有软件支持把它封装成服务形式,从而能够方便使用。中国国家网格目前有8个结点,其中6个使用原单位已有的机器。
中国国家网格从专项角度支持10个应用:地质、林业、气象、石化勘探、智能交通、科学数据、新药发现、生物信息、航空制造和仿真技术。支持这些领域的单位申请863课题,通过网格来完成他们的应用目标。比如国家地质调查局利用网格技术帮助加快地质调查,再比如华大承担了网格技术在生物信息方面应用的课题。
记者:英国的e-Science目前发展状况如何?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和英国相比,我国有哪些差距?
钱:他们发展得很不错。英国e-Science计划是英国政府面向未来,为改变英国科学研究现状和研究方式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该计划自2001年启动以来已经执行了5年,政府投入了2.5亿英镑。它的实施对整个国家的研究水平、科技竞争力和将来的研究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在开始做或正在做的事情。
英国e-Science计划将在2006年结束,从明年起,英国将把它作为一种常规内容列入各个研究理事会的科研计划,扩大在各个科学领域的应用。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仍将继续主持e-Science核心计划,为所有学科提供技术和平台支持。在英国,e-Science已经为大家所认可,对它进行常规的、日常的支持,而不再以一种特别手段来强调它的特殊性或重要性,这是一种逐渐成熟的表现。相比之下,我国对此投资很低,真正用在技术开发上只有6000万元,做应用就只有4000万元。
记者:英国为何会在e-Science上选择与中国合作?这类国际合作的意义何在?两国目前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钱:我们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与英国很接近,所以双方有对话的可能。而且中国潜在用户群很大,英国方面可以通过合作测试、验证他们的软件。从战略上来说,中英合作可以在世界上打出网格软件品牌,同时也是研究水平和实力的体现。新一代的软件、信息基础设施以什么方式建设,会产生什么样的标准,这些相关研究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会有很大促进,产生长远影响。
国际合作的意义主要在于交流经验,制订标准,启发研究方向,建立产业界的联系。
目前,两国合作的主要内容是网格中间件研究和人员交流,应用领域开展得还不是很多。我国已经成立了中间件研究所,两国今年12月将在北京召开中英e-Science和网格学术会议。
记者:我国建设e-Science以及国家网格的难点是什么?
钱:主要难点应该是应用,真正做到网络资源共享难度很大。其次,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硬件、应用程序及其性能也对网格建设有很大影响。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共享的概念、网格的概念需要被应用部门接受,这需要时间;应用部门缺少人才,人才培养也需要时间。这也体现在管理体制上,很多部门不愿意进行共享,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记者:中国网格技术走向广泛应用还需要多长时间?
钱:我想,网格要成为整个国家的基础设施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只有让人们去接受这种观念,网格服务才能被更多行业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