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亮
经过北京西长安街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大门上方仍然挂着十年前的“人民邮电”字样。
正是这种改变,2009年5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紧急下发的钢铁限产令,着实让习惯了原信息产业部工作职能的人士感到些许新鲜。
应运而生
中国原有的工业管理体制比较分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各自所属行业拥有制定政策法规、标准、规划等职能。自2002年中国经济迎来高增长周期以来,行业综合管理缺位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
加快新型工业化,组建与现代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统一的工业管理部门,有利于形成“大工业”和“大市场”的格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应运而生。
成立仅一年多来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实对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其重要影响体现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电信运营商重组和3G牌照发放、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三鹿事件处理和促进乳业发展等各个方面。
然而,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另有深意,其作用绝不会仅限于此。目前全球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正在不断地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或者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其中,许多世界强国已经走过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历程。
自美国于1993年提出了建立“国内信息基础设施”(即NII,俗称“国内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欧洲、韩国、日本等在美国的影响下也不遗余力地推动各自的信息化。
2000年,欧盟制定“里斯本发展战略”,提出了e-Europe计划。其目标是每一个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进入数字时代和享用在线公共服务,建立以创业精神支持的数字文化的欧洲,建立消费信任和增进社会融合。
信息化生存
日本和韩国在2004年都推出了下一步国家信息化战略,分别称作u-Japan和u-Korea。其中,日本政府的u-Japan计划着力发展Ubiquitous Network和相关产业,希望由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在2010年实现“无所不在的日本”(ubiquitous Japan)。
有人对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作了形象的比喻。如果说工业化是人的骨骼和肌肉系统,那么信息化则是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没有信息化的工业化,就好像一个人成了“植物人”。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在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方面开展不少工作。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抓紧落实八个地区作为“两化”(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示范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而不是浅层次的诸如把手机多卖一点儿、把网络铺得再广一点儿的信息化。因此,中国目前亟须改变信息业与其他工业的“两张皮”现象,促进双方交叉、彼此融合、共同创新,形成中国工业的信息化高潮。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为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更好融合提供了五条颇具参考价值的途径。第一条是用信息技术去管理企业的经营、生产、服务和资源。最有名的就是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第二条是用信息技术改造生产过程。第三条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第四条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计划,这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五条是用信息技术建立硬件业、信息服务业等新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