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战略”助力安徽加速崛起
“科学发展看安徽”大型采访活动专题报道
提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黄山迎客松,人们并不陌生。但是,也许您不会想到,在迎客松有效保护的背后,有着完善的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支撑。据介绍,早期守松人的任务是每天仔细观察迎客松的松针、树皮、枝干等的变化及天气状况、病虫害等。而近年来,黄山风景区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守松人一旦发现迎客松有任何异常,就会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将照片直接传输到有关部门,进行“诊断”。
据了解,黄山市旅游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已初步建成黄山风景区旅游电子商务、假日旅游预报、旅游统计网上填报等应用网络体系。根据《黄山旅游信息化规划》,到2010年,黄山市将成为国家旅游信息化示范城市,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品牌城市。其实,黄山市的信息化建设只是安徽省在打造“数字安徽”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目前,“数字安徽”建设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据安徽省信息产业厅厅长贺凌介绍,去年全省已经启动“数字安徽”全面建设阶段各项重点任务,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区域信息化正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与此紧密关联的是,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数字安徽”的建设,也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甜头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安徽省合肥、铜陵、池州等地市民已经率先体验到数字电视带来的全新视听生活。从今年5月份开始,安徽省总计约400万有线电视用户将整体实施数字化转换;至2010年12月底,全省所有县城将基本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这一切,与全省所实施的完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是分不开的。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在“数字安徽”建设推动下,安徽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达350亿元,建成了大容量、高带宽、高质量、能承载各种通信业务的信息传输网络,光纤通信线路已通达全部行政村,互联网宽带网络通达所有乡镇,覆盖到所有行政村,其中,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55.9万户,拥有网民337万人;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1%和95.4%,有14个市、40个县开通了有线数字电视。
目前,按照国家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整体要求,安徽省正在不断完善现有的基础通信设施体系,特别是健全农村通信基础网络,为“三网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人们带来了缤纷的“数字生活”。据介绍,全省多数大中型企业已开展电子商务实践,居民水、电、气等日常消费也更多地付诸网上支付,网上银行业务呈增多趋势。
眉头展——信息越来越透明
儿子今年就要高考了,最近,合肥市包河区的冯国华先生想了解今年安徽省属普通高等教育计划招生情况。他登陆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很快便搜索到了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多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即使找不到,也可以通过申请的方式获得,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发愁了!”冯先生说。
4月中旬,安徽省政府通过“中国安徽”门户网站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2008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一年来全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情况。据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安徽省各级政府网站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信息公开统一平台建成并正常运行,建成了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与此同时,安徽省的“十二金”工程也取得积极进展:“金卡”工程实现了各商业银行间银行卡联网通兑;“金质”工程完成省、市和绝大多数县的网络建设,安徽电子口岸进入二期建设阶段;“金信”、“金土”等一系列“金”字工程的相继启动,大大促进了各相关领域和行业的信息化进程……
安徽省打造信息社区的工作也已经展开,首家信息社区在合肥市安居苑小区建成并开通。信息社区围绕业主需求,整合物业、周边商家、公共事业等多渠道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多种信息渠道和方式,重点为小区住户提供资讯、商品导购、社区交流、休闲娱乐等综合信息服务,受到居民欢迎。
另据了解,安徽省、市、县、乡四级信息服务网络也已建成,各类农业信息服务深入拓展,其中,芜湖、阜阳两个国家级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市获得国家部委赠送的两辆信息大篷车和300台电脑,正满负荷运作,在农业信息化普及教育中取得显著成绩。
劲头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在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报告上,安徽省有16家企业上榜。在打造“数字安徽”的过程中,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速度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基础指标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得到提升。
据介绍,2003年至2007年前,安徽投入资金10多亿元,培育了150多家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专家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进行验收评审发现,这些企业平均产品设计周期缩短46%,设计成本降低31%,交货期缩短36%,流动资金周转提高44%。去年,安徽省又对全省重要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并引导社会投资3.46亿元,所建项目已在不同领域发挥出积极的示范作用。
作为“数字安徽”建设的重要支撑,安徽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据了解,总投资175亿元的合肥京东方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六代线项目已落户合肥,该项目对安徽省电子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提供关键设备的高精度光刻机项目已出现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其项目单位为芯硕半导体有限公司,该公司计划在五到八年内达到世界光刻设备市场25%的占有率,打破国外垄断,将中国光刻设备与国外的差距缩短到5年以内;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将在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国语音产业基地,至时将产生巨大的产业带动和辐射效应。一项统计数字显示,2008年,安徽省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621.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5.9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以来,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以年均增长约40%速度发展,每年登上一个新的百亿元台阶,在全国的规模位次几乎年均递增一位,产业规模较之2000年前翻了4番。目前,安徽已形成合肥、芜湖、铜陵、滁州、巢湖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地和两个国家级产业园区、5个省级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已进入全省支柱产业序列。
奔头广——打造更完善的支撑体系
对于“数字安徽”来说,“数字安全”自然不可忽视。去年6月份,安徽省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家由政府授权的省级信息系统灾难备份中心。该中心能够为安徽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提供本地、异地备份和系统级、应用级容灾备份,进而保障全省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在打造“数字安徽”的支撑体系上,安徽省首先完善基本数据库的建设。近年来,安徽省各个系统都结合自身业务需要建立了各自的数据库,并初步开展联网运行,数据共享工作。其中,该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社会需要,建成了全省组织机构代码库、产品条码库、工业产品许可证库、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库、企业产品档案库和标准数据库等一些急需的数据库。省公安厅的“全省人口信息库”等八大信息资源库基本建成,各类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记录已达四亿条,积累了6530万常住人口信息、511万驾驶人信息等一大批信息资源……
在丰富数据库的同时,安徽省还不断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去年,全省建立了以密钥管理为基础,以安徽省电子认证中心为平台的全省统一电子认证体系,电子证书在部分省直部门和地市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以及企业中得以迅速推广,已发放电子证书3.6万张。
安徽省信息产业厅贺凌厅长表示,今年是“数字安徽”全面建设阶段的第二年,全省各地、各部门正以重点工程和项目为“抓手”,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谋划重点建设项目,围绕本阶段的规划进行落实工作。 (方亚平、丁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