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
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给大城市居民带来的变化之一,是医保卡逐渐替代了原来的印刷卡片——加快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而北京,无疑是走在这个行列最前端的城市之一。
截至目前,北京信息网络已经铺遍了全市18个区县,5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已经实现联网,近30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在接入网络。
《中国经营报》:北京市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最近几年发展如何?何时开始明显提速?
邓小虹:可以说,2003年的“非典”事件成为北京市卫生信息系统大发展的一个起点。此前,北京的卫生信息化工作主要是各个单位自行规划,自筹资金,自主建设,以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主,政府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方面投入不多。“非典”以后,以支持卫生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2004年,北京市委下发了关于《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和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建设。2005年,北京市卫生局、市发改委等五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对加强首都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落实这个文件,按照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纲要(2003-2010)》的精神,北京市卫生局制定了《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北京市卫生局从组织管理体系、统筹与标准规范、网络基础设施与信息安全、医院信息化推进等方面,遵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强管理,保证安全”的原则,进行首都公共卫生信息体系的建设。
《中国经营报》:北京市卫生局专门设立了哪些机构推进信息化建设?各个区县是否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
邓小虹:其实北京市卫生局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北京市卫生局计算机领导小组”,2005年,这个小组更名为“北京市卫生系统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另一个重要的机构是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2005年年中,市编办批准将北京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与北京市医院管理研究所合并,组建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负责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规划的实施,落实北京市地区卫生信息资源整合,对公共卫生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开展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的相关研究工作。
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的建立,开创了国内统筹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立现代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信息管理与服务模式的先河,为进一步整合北京市卫生资源、强化管理,促进北京卫生信息化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北京18个区县卫生局中,已经有11个成立了信息中心,人员编制在4到8个人之间。为加强区县卫生局信息中心的建设,北京市卫生局还下发了《区县卫生信息中心职责和岗位设置指南》。
《中国经营报》:那么,目前北京市卫生信息系统网络普及程度如何?全市18个区县卫生局是否都已经连进系统?
邓小虹:以北京市卫生局为核心,我们现在已连接了18个区县的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13个涉农区县的新农合管理中心、全市采供血机构和52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更多的建设正在进行当中。我们正在把全市约3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管理中心接入政务外网,全市290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甚至包括农村卫生室,终端的网络接入工作正在立项当中。一旦完成,卫生信息网络将全面覆盖到卫生机构的最底层,这会为应用系统的运行和数据上报提供网络基础。
还需要提及的是,为保障奥运会以及其他关键时期的信息安全,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率先引入了国际信息安全相关标准,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并在2007年9月正式投入运用。这个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奥运会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奠定了基础。
邓小虹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常委、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全市医疗机构医政管理工作、卫生信息化建设和物价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