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体制改革深圳最具条件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解读深圳综改方案

  5月26日,《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一发布,随即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在中国改革进入第二个30年的关键时刻,深圳综改区将在中国改革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方案》有哪些亮点?深圳综改的最大困难在哪里?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常修泽教授。

  早在1984年,常修泽教授即对深圳的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因学术论文《蛇口开发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被选中而出席中国第一届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会议(即著名的“莫干山会议”)。

  深圳的综改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五环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其改革触及的是整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深圳的先行先试充当的是中国改革的先行试验区。

  中国改革前30年基本上关注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第二个30年应该启动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深圳处在香港与内地的结合部,社会改革也更加有条件。

  深圳特区成立之初在职能定位上有特别之处,但也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部门之间利益纠葛、盘根错节,现在改革改到自己身上,能否顺利实现转型还需要观察。

  深港共建国际金融中心虽然没有写出来,却是珠三角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圳综改触及国家深层次问题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全国已经有7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综改方案的获批对于全国的综改具有怎样的意义呢?

  常修泽(以下简称“常”):要探寻深圳综改在全国改革大局中的意义,必须将它放在中国第二个30年“五环式”改革的大格局中看待。以去年12月18日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纪念大会为标志,中国改革的第一个30年“这一页”已经掀过,改革进入“下一个30年”的新阶段。在下一个30年,历史要求我们承担的,应该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和环境制度改革,这类似于奥运“五环”,我把它称为“五环式”改革,环环相扣,共进共荣。

  深圳的综改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五环式”改革的有益探索,其改革触及的是整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深圳的先行先试充当的是中国改革的先行试验区。从纵向上看,深圳的综改方案是试图发挥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气质,旨在开全国风气之先。

  社会改革深圳较沪津更具条件

  记:和其他城市已经获批的综改方案相比,深圳的综改方案有什么亮点?它要承担的使命有什么不同?

  常:全国7个综改区中,长株潭、武汉都市圈是“两型”社会综改,成渝是城乡统筹发展综改,浦东、滨海和深圳是综合型的综改区。我认为,深圳的方案在以下几个层面上较为突出。

  第一,关于社会转型。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层次才会提出的问题,中国改革前30年基本上关注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第二个30年应该启动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深圳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社会利益和分层结构都在变化中。社会转型改革,我对深圳寄予了比上海、天津更高的希望,深圳处在香港与内地的结合部,社会改革也更加有条件。

  第二,在“创新型国家”方面,深圳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技术创新方面,深圳走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中国面临的创新不能简单理解为企业技术层面的创新,而应该是创新立国、创新立市,这是比企业创新更高层次的战略追求。创新型城市自然包括了技术创新,但它的内涵更为广泛。深圳的综改方案中提到了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人才管理体制、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等,触及了中国在新时期打造“创新型国家”的核心问题。

  珠三角目前存在着产业结构偏低、创新不足的问题,整个中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国家试图在深圳趟出打造创新型城市的路子,解决创新不足的问题。

  第三,深港合作,全面创新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这是深圳独到的优势。

  第四,行政体制改革。深圳是最有条件搞改革的,如果深圳不搞,全国其他地方更难搞。近几年,深圳也陆续进行了不少行政体制改革的尝试,可以说,这里面包含了相当大的含金量。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减少行政层级”,“十一五”规划也将其写入其中,但是几年过去,实际上基本没有动作。深圳正在探索的行政层级精简,是对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减少行政层级的具体实践,将对全国产生相当大的示范效应,应在国家层面上审视深圳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阻力最大

  记:在深圳综改方案确定的六大改革中,您认为哪一项阻力最大?

  常: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深圳的行政体制改革将对政府组织模式进行较大的改革,这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术,而不是修修补补。它涉及相当多的方面,其实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举例来说,我上周刚好考察了宝安区,该区去年的GDP达到2088亿元,经济总量相当于海南省的两倍,有独立的经济权力、责任和利益,如果撤掉区级政府,会触及各方关系,需要周密计划、慎重安排,在操作上一定要循序渐进。

  记:能否详细解释一下?

  常: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有4个方面必须解决。

  首先是立足点,它必须从公共利益出发,强调“公共的、公用的、公众的”,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根本标志。当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少数政府部门不同程度存在部门利益化的现象,行使职权并不完全是从公共利益出发,而是从部门利益出发。另一个问题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把握公共利益?或者说,公共利益在哪里?代表公共利益的政府,应在多元利益关系表达和博弈的基础上,寻求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均衡点”。

  第二是职能定位问题。方案中写到要转变政府职能,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基本上是“经济干预型”政府,主要精力用在参与或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不是公共服务上。时至今日,这种惯性依然存在。政府不能包办企业投资决策,不能代替企业招商引资,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三不”是力求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具体要求。

  据我了解,深圳的某些政府部门也面临如何“摆脱过去干预经济的惯性羁绊”的问题。深圳特区成立之初在职能定位上有特别之处,但也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渐渐与非特区产生“同质化”,部门之间利益纠葛、盘根错节,现在改革改到自己身上,能否顺利实现转型还需要观察。

  记:嗯,这个确实非常考验深圳市政府的勇气和智慧。

  常:还有第三点的服务内容,建立健全符合国情、切实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我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应包括四项基本内容:第一,提供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第二,提供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第三,提供环境保护等公益性基础服务。第四,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非户籍人口和户籍人口严重倒挂,在民生净福利覆盖全体市民上将遇到巨大的挑战。

  第四,服务方式,要在不断创新中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政务等服务手段,使公共服务更加透明、更加高效。

  人民币国际化粤港澳可先启动

  记:在此前香港媒体披露的信息中,深港将共同构建全球性金融中心,而实际上,最后出台的方案却并没有这一点。

  常:虽然没有明确写,但是我认为需往深处看。方案中写道“加强金融合作,巩固和提升深港在全球金融竞争中的地位”,这就暗含着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思。

  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获批时香港反应非常强烈,那么深圳处在上海、香港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下应该如何发展?

  常:深港共建国际金融中心虽然没有写出来,却是珠三角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金融中心历史悠久,在市场体制下锤炼了百年,而且体制比上海更有优势。深港可以捆绑在一起,和东京、新加坡等金融中心竞争,这势在必行。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我的设想是沪港可以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双子星座”。

  记:那么深圳在金融方面当务之急是做什么呢?

  常:方案写得很清楚,建立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创新金融品种和模式以及粤港之间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深圳有什么作为呢?

  常:人民币结算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我认为,完整意义上的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步,首先是粤港澳区域的人民币“跨境化”,深港是其中的核心;第二步,大中华经济圈(包括两岸四地)人民币的国际化;第三步,东亚经济圈内的人民币国际化;第四步,亚洲范围内的人民币国际化;最后是人民币的全球化。这个过程是梯次式的,要一步步走,但切入点和启动点应该在包括深港在内的粤港澳区域。

  ■专家点评

  没有“金融中心”不影响深港合作

  《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前日揭开神秘的面纱,传言已久的深港共同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却并未出现在方案中。这在深圳产生了强烈反响,深港金融合作没有了“全球金融中心”这顶帽子,应该何去何从?

  深港共建金融中心存在障碍

  “今天我看了好几份香港报纸,发现香港媒体并没有对昨日新发布的《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作太多报道,只是按一般的消息处理。”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主任方舟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感觉香港人对《方案》的出台反应一般,并没有像上次国家提出要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那样引起媒体高度关注,连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都专门出来回应。

  新鲜出炉的《方案》虽然专辟一节提出要“全面推进深港紧密合作”,共建全球性的物流、贸易、创新和国际文化创意“四大中心”,但金融中心的失落引发不少议论。

  在方舟看来,深港要共建金融中心,其实存在不少障碍。“深圳和香港虽然是两个相邻的城市,却是两个不同的货币区、两个不同的经济体,要整合成一个金融中心难度很大。”此外,方舟说,由于金融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要素,而香港是一个自由港,如果香港向深圳敞开大门,意味着其向全国其他区域也开放了,因此正如一些专家所说,出于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的考虑,国家暂时不会打开这道口子。

  尽管如此,方舟仍认为,深港未来的金融合作肯定会更加紧密,而且肯定还会有更多的新动作。“深圳将要进行的各项金融改革和创新都离不开和香港的合作,深圳应该利用好香港这张牌,尤其是在金融改革和创新领域。”

  深圳应大力服务香港金融业

  对于方舟的上述观点,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査振祥均表示赞同。常修泽表示,方案中“加强金融合作,巩固和提升深港在全球金融竞争中的地位”就暗含着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査振祥也表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全球金融中心的定位,但并不影响深港之间的金融合作。

  “不要太在乎《方案》怎么写,要看具体怎么做。”査振祥告诉记者,深圳的金融业应该要有所作为,“一方面对香港的金融业提供支持和服务,另一方面努力打造自身的金融产业”。

  査振祥表示,香港的金融业已经在深圳建立了后台服务基地,深圳应该积极接纳香港金融业向深圳的转移。同时,他表示,深圳的金融业在国内具有自己的优势,证交所、银行、基金都很发达,完全可以取得更大的发展。

  ■网友热议

  综改方案终结深圳“被抛弃论”

  “昨天公布的方案,最大的意义在于说明中央并没有‘抛弃’深圳”,“时代再一次选择深圳作为破局棋子”,“综观整个综改方案既无特别的惊喜,也没有特别值得失落的地方”……前日,《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发布,深圳综改区正式启航。《方案》一发布,立即在深圳各大网络论坛引起热议。在不少网友看来,方案标志着深圳“被抛弃论”的终结。

  网友“小睡仙”:这次来自上层的声音和任务,无疑给深圳日渐式微的改革试验场作用,提供了一针强心剂。

  网友“苦思冥想”:昨天公布的方案,最大的意义在于说明中央并没有“抛弃”深圳。深圳获得了一个极大的兴奋点,重新站在聚光灯下。

  网友“Xyy”:对深圳来说是重大的利好,为深圳的改革打开了新的空间,深圳更应保持改革开放锐气。

  网友“小睡仙”:在中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新特区的注意力不再是传统的“优惠政策”,而是在深层次的利益和体制调整方面先行一步,取得突破后将成熟经验推广到全国。

  网友“苦思冥想”:如果说“特区”的使命就是“杀出血路”,现在“新特区”的角色更多的是责任。和“创办特区”不同的是,“新特区”的动作都是规定动作,都是必须完成的,而且完成的目的是社会更和谐,人民享有更多的民生福利。

  网友“候赛雷”:由中央直接推动,由中央直接布局和分配任务,这是这次改革值得注意的一个看点。“新特区”的任务指向了综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体制矛盾,制度创新是其发展的重要手段。

  网友“摆地摊”:市决策部门还是要给区一定的调整空间和自主性。深圳在城市定位和思维上,必须改变“老大哥”的骄傲情绪,不当既得利益者,不自满自封,一切归零,从头开始。

  撰文黄超叶明华

  潘玉蓉

  统筹黄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