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物安全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在由长期食物供给短缺转向结构性食物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快速高效管理食品安全信息已成为必然趋势。作者在介绍国内外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管理当代社会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安全食品的生产和交付,食品贸易的全球化意味着国家范围的食品健康措施需要认真调整。中国食物安全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正在由长期食物短缺转向结构性食物相对过剩阶段,由主要解决食物总量供需安全问题向主要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转变。在质量管理和安全卫生控制方面急需与国际惯例和进口国法规要求接轨。
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食品的供给体系趋于复杂化和国际化。在如此长的产业链条中,每一个环节都有食品被污染的可能性。对于农产品的众多生产环节,没有严格的卫生标准,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和方便的信息共享途径,要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控是不可能的。
1、国外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概况为了建立诚信体系,实行公众监督,接受市场评判,发达国家很重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社会信息共享和信息透明。美国是农业市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信息技术和信息体系的发达,惠及了美国农业,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信息为主导向农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和加工者提供及时、公开、平等和透明的信息服务。2003年,美国农业部计划建立家畜追溯体系,要求零售商、加工厂商和农民认真做好家畜跟踪记录,以便建立家畜标识,帮助消费者了解家畜的出生、养殖和屠宰加工过程。建立追溯体系的目标是提高从农场到加工厂的追踪鉴别能力,在48小时内完成鉴别。据报道,今后美国对所有牛、羊和其它家畜都要从出生之日起就戴上耳标。目前准备采用的耳标将与超市中的条形码功能差不多,这个身份标志将伴随动物终生。几年后,耳标将由微芯片取代。
在欧美,荷兰、丹麦等国实施“档案”管理,农场的每头奶牛自出生之日起就都有自己的“档案”,事无巨细都有纪录。加拿大联邦、省级政府农业部门都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无偿向农场主、乡村居民、农产品经销商、加工企业等提供农业法规、政策、标准、灾害、经营管理及农产品供求趋势等信息服务。在亚洲,日本全国农协决定在2006年底之前,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和蔬菜等所有农产品编排识别号码,实施“身份”管理制度,将下属农协生产的所有的农产品都编上号码,在零售商店销售时,必须标明该农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者、使用过的农药名称、浓度、使用次数、使用日期以及农产品的收获、上市日期等具体数据。全国农协还将这些具体的数据通过因特网公布,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清楚地了解和确认所有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以消除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担心。
2、我国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的现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引起我国上上下下的关注。针对我国食品污染情况“家底不清”、食品安全存在一些科技“瓶颈”的情况,科技部已将食品安全列入“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并联合卫生部、质检总局和农业部,投入2亿元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科技攻关,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农业部从200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准备用8~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和消费无公害。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等八部委针对食品种养、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食品污染等“不安全”因素,提出在“十五”时期实行“三绿工程”,即“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最终目标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 的全程质量控制。在21世纪,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牵头,公安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共同制定了《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各地都在积极行动,北京、上海等许多大中城市都启动了市场准入制。但是目前的监控体系和手段很不健全,大量的安全质量信息未能共享。目前我国刚刚开始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食品安全的监控管理。
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出口食品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前不久通过了专家验收。该课题的目标是采用WTO及有关国际协议确认的风险分析方法,在现有分布于全国各口岸和大中城市600多个实验室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方案,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将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从“消极、被动、事后弥补”转变为“积极、主动、事前预防”,切实有效地将食品安全风险拒于国门之外,将不合格产品堵在厂门之内。系统的最大特点是检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的自动预警以及数据分析、地理分析、趋势预测和状态评估等支持功能。
2002年底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宣布建成中国首家农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国际动物卫生组织、国际乳制品联合会等国际标准化组织或机构制定的国际标准和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法规、标准。中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也可在数据库中查询。数据涉及了大量植物源和动物源产品的农药或兽药残留限量指标、有害物污染限量指标和相关技术法规等。
北京和上海是目前我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最好的城市,其他省市尚未见类似报道。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协调小组与北京卓信达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数码防伪追溯系统”是一个集现代计算机、通讯网络、数字密码及高科技印刷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信息化防伪及管理系统,它通过最新一代的加密算法技术,为每一件产品自动生成一个唯一的20位数字防伪密码,并在产品包装上粘贴,如同为每件食品打上身份证号码。已于2003年3月1日开始对12大类食品进行备案,目前已有400余家企业1805个品种的食品在市工商局备案,其产品品名、品种、规格、商标、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都可以在工商网上查到。消费者只需揭开产品包装上的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防伪追溯标识,即可通过拨打防伪查询电话或上网或发手机短信等方式,就能快速识别商品的真伪。目前消费者在市场上能买到的贴有数码防伪标识的产品还只有一种,即北京百事-北冰洋饮料有限公司的北冰洋牌桶装水。北京市工商局建立的食品安全信用监督管理系统已于2003年初启动运行,该系统由备案管理、日常监督、信用记录、信息发布、专家指导等组成。为社会提供已列入重点名录的食品名单、定点屠宰厂、养殖场、蔬菜生产基地名单、各种优质、名牌、有机食品等称号名单。并提供行政部门检测信息及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受到有关部门查处、限期追回、被责令暂停购进或者禁止销售的食品名单等信息。经营者可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把好食品进货关,将不放心食品挡在市场之外;消费者可根据系统的信息把好“进口”关,把不放心的食品拒之于购物篮外。该管理系统在全国尚属首创。
上海市早在2001年9月28日已正式开通农业标准化咨询服务系统。该系统基于上海农业网平台,是为上海市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标志认证所开发的网上办事系统。将农业标准体系、技术推广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执法体系的内容在网上公布,为生产优质农产品的农业企业或农民提供查询服务。所开发的“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模块,可进行网上办事,提高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的申报、检测、认证效率。同时还在网上公布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品牌,为市民选购放心农产品提供方便。该系统还具有较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便于市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的工作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申报认证的产品信息、申报产品的企业信息进行维护管理、数据汇总统计等。2002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105号令,规定本市建立食用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在全国率先实施档案农业信息系统建设。农委信息中心开发了涉及猪出栏计划、兽药饲料采购、繁育、防疫、诊疗、死亡、药物残留检测等10个方面的猪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不但完善了本市的动物安全监管体系,还大大提高了规模化养猪场的生产效率。为确保市外入境畜禽产品安全,信息中心又开发了市境道口外来畜禽管理信息系统,对畜禽运输车辆、货物、证明、违章等4个方面进行信息录入,现已在全市8个道口联网运行。2002年12月下旬起,上海档案农业又向无公害蔬菜等基地推进,现已有6家园艺场利用信息系统将农药化肥使用、采购、蔬菜销售等清楚记录在“案”。据悉,2003年上海的种猪场、标准化猪场、瘦肉精免检猪场、品牌猪场及园艺场将全部实施档案农业,并逐步在瓜果、奶牛场开发档案农业信息系统,以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肉、放心菜。使得市场上“上海产”农产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资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找到其出问题的环节,一些超前信息更可使农产品安检提前至上市之前。
3、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发展展望信息技术用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正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
数据管理: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各种相关数据库,高效率管理食品安全信息数据,方便相关用户快速查询相关信息,包括政策法规、安全生产技术指标、质量标准、投入品使用规范等,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共享。
档案管理:建立不同业务层面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用于日常工作记录,比如管理部门对相关企业的注册登记、信用记录、产品认证等的网上登记系统,再比如养殖企业的饲料采购、出栏计划、进销去向、防疫记录等信息的管理,这些系统的开发可以为决策者或管理者提供全局性的信息服务。
信用跟踪:对某种产品的市场状况、生产、销售、食品贮藏、加工、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记录,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有助于社会信誉的监管和建立。
风险评价: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国内或国际公认的风险分析方法,建立风险评价和预警系统,提前对市场形势做出评价分析和预测,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市场监管效率。
技术指导:开发各种食品安全生产相关环节的专家系统,替代领域专家为相关用户提供具体的生产技术指导,保证能生产出符合安全标准的源头产品。
总之,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管理、发布、咨询服务已有成熟的经验,但有些专业应用软件也尚未开发出来,比如北京开通的“食品安全信用监督管理系统”,欧盟国家的同类系统也正在建设当中。国内只有北京、上海尝试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食品安全信息,但目前仅限于追溯系统和认证登记系统,尚未涉及从产地环境到生产、加工各环节的技术规程和安全记录的信息管理,更没有专业针对某一农产品(如小麦、生猪等)的从产地到餐桌的各个生产加工环节的全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各环节前景广阔,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