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 科技强警保平安
来源:新华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一座城市不可能不发生案件,特别是南京这样一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城市。然而,无论是南京人,还是来南京旅游办事的外地人,对南京城的治安都高度认可,这正是南京能够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的重要原因。

    如何能让市民长期保持较高的安全感?

    南京在2006年获得的另一项荣誉能够解答这个问题:首批“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

    借助科技手段,南京打造了一个适应现代城市需要的防控体系,确保了“发案下降、破案上升、命案必破”,从而提升了整座城市的安全感。

    内防:

    城市遍布“天眼”

    警察是守护城市平安的主力军。但南京的警察并不多,只有1万多名。而南京的户籍人口超过600万,累计流动人口达286万人,警察数量比国内许多同规模城市要少。

    显然,仅仅依靠警察,无法为城市打造一个牢固的防控圈,而科技手段,正好弥补了警力不足。

    近年来,南京强调“科技创安”,在技术防范上下功夫。早在2003年,我市就出台了《南京市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规定》,推进全市社会治安监控系统的应用,街镇、治安卡口、重点单位、公共复杂场所、居民小区都被列为技防建设重点。

    在南京街头,分布着10万余个监控探头。这些探头与单位内部、小区内部的探头一起,构成了一个遍布全城的“天眼”网络。同时,我市还将技防作为考核基层政法综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技防街镇建设已达100%。2005年以来,全市利用科技防范手段共预防、制止、破获各类案件7000余起,驾驭控制治安局势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在积极推进小区进行技防改造的同时,我市一些老旧小区还发展出了多种形式的物防设施。防扒刺、报警电铃、铜线报警……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物防设施结合,共同守卫小区安全。

    外控:

    犯罪分子作案后插翅难逃

    犯罪分子即便作案成功,也难逃出城。

    去年7月,一辆出租车载着一男子经过浦珠路警方查报站时,被民警拦下。在登记乘客身份时,民警发现男乘客用衣服包着的手腕上竟然戴着手铐。很快,警方就确认这是一个从安徽一派出所脱逃的嫌犯。

    这样的抓捕案例数不胜数。在城市外围,我市又架起了3道防控网,包括众多警务查报站和智能化治安卡口等。一旦发生重大案件,城市外围防控网络同时启动,任何可疑车辆、人员插翅难逃。

    为配合这些内部防范网络和外围卡口,我市警方对警务运行模式进行了重大改革。警察不再是“守”在派出所里,而是不停地巡防在街上,主干道有巡逻车,小街巷有巡警,社区民警则深入社区巡防。

    我市警方配备了3架警用直升机、10余艘公安巡逻艇,成立了警察滑翔机队、地铁公安等,以及大量先进的防爆装置、通讯设备、专业车辆等,形成了陆地空地全覆盖一体化防控格局。在全市任何地点发生警情,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可以指挥各警种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时根据实际警情,及时调动周边巡逻车一齐向出事点集合,确保有足够的警力处置。

    自强:

    警方借“警务综合平台”腾飞

    在打造了内防外控的防控网络后,我市警方的“武器”也进行了升级。一套名为“警务综合平台”的公安信息化系统,成为南京公安一个响亮的招牌。

    2004年,我市警方自主研发了这套信息化系统,将全市公安工作纳入信息化平台。无论是打击破案,还是暂住人口登记、户籍办理、旅馆酒店管理等,全部上网,这个平台会自动比对,分析研判。目前,全市万余名民警已基本实现人手一台电脑,民警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警务综合平台,巡逻防范的民警每天将街面动态输入平台,刑警则定期发布预警提示……

    靠着在科技防范上取得的突出成绩,2006年,南京被授予首批“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

    如今,在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大显示屏上,实时显示新街口、湖南路、夫子庙等全市20多个重要地段的治安交通状况等,指挥员还可以随时切换到全市各个监控分中心的画面。这些画面,是通过遍布全市的监控探头实现的。

    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全市任何地点发生警情,警车就会呼啸而至,周边警力设卡堵截;必要时,3架警用直升机还可以进行空中围堵,南京正在形成立体的城市防控体系。

    “大防控”体系建设,为南京城奠定了长治久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