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如何走出信息化初级阶段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企业信息化与新型 工业化道路”课题组 更新时间:2012-04-14
 医药流通企业计算机联网率要高于制药企业 

国内医药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并不乐观,但是在医药企业重组浪潮中,信息化需求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中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1%,有近三成的医药企业仍停留在单机应用的起步阶段,总体建设水平不高。因此,目前中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 

1. 信息化机构与人才 

国家信息中心“企业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课题组的调查显示(以下简称“调查显示”),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是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具有相当经验的IT人才还十分欠缺,有62%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大障碍。 

2. 计算机拥有量 

为满足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计算机拥有量是反映基础设施建设最直观也最有效的评价指标。调查显示,每百人拥有计算机30台(含)以上的占14.86%; 20~29台的占9.14%; 10~19台的占28%; 10台(不含)以上的占42.29%,其中1台以下的占1.14%。 

3. 互联网使用 

调查显示,医药企业互联网应用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有96.65%的医药企业接通互联网; 没有接通互联网的仅占1.26%,未填的占2.09%。 

4. 局域网建设 

调查显示,88.7%的医药企业建设了内部局域网,未建局域网的占10.88%,未填的占0.42%。 

5. 计算机联网 

在制药企业中,计算机联网率为100%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22.3%,计算机联网率为80%~99.9%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28%,计算机联网率为50%~79.9%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33.1%,计算机联网率低于50%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12.6%,未填的占总量的4%。 

在医药流通企业中,计算机联网率为100%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37.5%,计算机联网率为80%~99.9%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25%,计算机联网率为50%~79.9%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26.6%,计算机联网率低于50%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9.38%,未填的占总量的1.56%。 

相比之下,医药流通企业计算机联网率要高于制药企业。 

6. 标准规范建设 

调查显示,当前中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当中可采用的标准规范仍较为混乱,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在没有明确标准或采用所谓企业自身标准的情况下展开的。中国政府在其“十五”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中确定的第一阶段目标仍未完全达到。也正是因为企业内部产品编码、管理编码等技术标准、规范不统一,造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无处不在、系统不能集成、资源不能共享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国已加入WTO,医药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实现国际化迫在眉睫,标准规范应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一大瓶颈。 

7. 信息化投入 

总体上看,打算在信息化方面增加投入的企业数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其中,与2003相比,2004年有35%的增幅,2005年将达到58%的增幅。这一方面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医药企业愿意加大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同时也说明医药行业优胜劣汰的形势将愈加严峻。 

8. 重点应用系统建设 

从拟建项目和无打算项目排序来看,医药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规划、办公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的需求较为强烈; 而对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等软件需求较少,这块市场仍需要培养。 

9. 重点系统建设状态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对中国医药企业而言,当前对CAD、CAE、CAM、CAPP、CIMS、PDM、MIS等项目兴趣不大,不过,“拟建”普遍处于其次的选择也表明,这些项目(尤其是CIMS、MIS、SCM、KM和电子商务项目)有着较大的市场潜力,需要软件提供商加大市场开发的力度。 

10. 企业网站建设 

被调查医药企业在回答“企业网站主要用途”一项中:回答用作“发布信息”的占11.7%; “未建网站”的占18.4%; 同时选“发布信息”和“客户联系”占24.7%; 同时选“发布信息”、“客户联系”和“洽谈业务”的占15.5%; 选“网上销售”、“网上采购”或“网上支付”的比例均小于3%。以上数据说明中国医药电子商务总体水平不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还没有真正起步。相比之下,医药流通企业电子商务建设情况好于医药制造企业。 

11. 信息化的效益表现 

统计数据表明,制药企业信息化的效益更多地体现在降低成本方面; 而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的效益更多地体现在管理水平的提高、运行流程的规范等方面。 

12. 满意度 

被调查的制药企业中,对本企业信息化建设“较满意”的占34.29%; “不满意”的占32%; “不好说”的占23.4%; “满意”的占8.57%; 正负误差 1.74%。被调查的流通企业中,“较满意”的占50%; “不满意”的占26.56%; “不好说”的占17.2%; “满意”的占1.56%; 未填的占4.69%; 正负误差 0.01%。 

13. 制约医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因素 

我们将制约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其中,制约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因素方面,首选项统计显示,239个样本中,首选“全民信息意识”的占58.58%; 首选“经济发展水平”的占19.67%; 首选“信息基础设施”的占12.97%; 首选“标准规范”的占5.86%; 首选“法律规范”的占5.44%; 首选“安全保密问题”的占0.84%; 未填的占0.84%。 

内部因素方面,首选项统计显示,239个样本中,首选“领导信息意识”的占66.1%; 首选“企业管理水平”的占10.88%; 首选“传统工作习惯”的占8.79%; 首选“资金短缺”的占5.86%; 首选“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占5.02%; 首选“信息技术人才”的占1.67%; 首选“未建立CIO制度”的占0.42%; 未填的占1.26%。 

中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对策 

1. 对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建议 

● 加强组织领导,牵头制定统一的医药信息化标准体系 

标准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医药信息化建设的“瓶颈”,企业迫切希望能以国务院信息办来牵头,国内外主要应用商和提供商广泛参与制定中国医药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规范,这样既可以有效减少标准不统一所带来的浪费,又能汲取国外相关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提高中国医药信息化建设的效率。 

事实上,除了政府外,在推进医药企业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方面,还要从两个方面加强工作:一是从医药企业角度,从强化数据管理这一源头抓起,完善企业的计量、检测体系,加强计量、检测工作,加强标准化管理,确保各项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二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强化整个医药行业的标准规范建设。我们调研发现,一些大型企业正在制定自己的信息化标准,而兼容和涵盖全行业的信息化标准建设工作却严重滞后。无标先行,不仅会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也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带来许多不应有的问题。 

● 增加资金扶持 

调研表明,相比之下,制药企业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在“资金投入”和“培训”方面有所作为; 医药流通企业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规范”和信息化建设“组织领导”方面多下功夫。 

● 加强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问题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电子商务网络中的购物、交易和结算中心的安全问题。但仅这些还不够,还要针对医药行业的特点,进行各种专门的研究分析,保证医药信息,特别是医药商务信息的安全。 

2. 对行业主管部门的对策建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药企业对医药行业部门给予厚望,其中,特别希望行业协会这样的医药行业管理服务部门能够尽快建立“行业信息系统”,在广泛征求医药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行业规划”,制定出信息化建设的“行业标准”,开展相关“培训”。此外,由于大多数医药企业认为,不同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可比性,因此,他们迫切行业协会能够在科学高效原则指导下,实施医药信息化“示范工程”。 

3. 对医药企业的建议 

最重要的是企业要从思想认识、业务整合、资金、人才等方面打好基础,把信息化工程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需要,把信息化工程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建立和加强CIO机制的建设。在具体实施时,医药企业应当摒弃“重硬轻软”的思想,在与软件供应商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以GMP和GSP认证为契机,通过引入相应管理软件,实现以供应链管理为目标,以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为内容,将企业的人、财、物、购、销、存统一进行管理,促进企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的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4. 对软件提供商的建议 

● 从医药信息化投入总体变化趋势看,与2004年相比,样本企业中计划在2005年增加投入的企业数量递增58%。联系医药企业硬件投入多软件投入少的事实,软件提供商需要认真研究医药信息化重点应用系统现状及其趋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结构,在产品的集成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上下功夫,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帮助医药企业提升竞争力。 

● 当前需求导向成主流,应用主导地位增强,软件企业应当以GMP/GSP认证为契机,开发生产符合GMP/GSP管理要求的完整解决方案,集成医药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帮助医药企业建立和优化产品质量预警机制和质量审核的业务流程。 

● 鉴于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大势,坚持以“产品领先,服务第一”的理念,以先进的系统结构和先进的功能模块服务于国内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开展,并注重培育民营医药企业和中小型医药企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