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中国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是什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工业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那么,为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中国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是什么?本文拟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和意义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所谓工业化,一般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基本标志,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所谓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的过程。总体上讲,在现代经济中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是: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引擎”和提升动力,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和升级
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将由 “一二三”和“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而且,在第二产业内部,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份额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主导产业的更迭,也就是实现由劳动、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过渡。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有巨大的作用,将加速推进我国工业化历史任务的完成,缩短与西方国家经济差距的切入点,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有相当程度的增加。
(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我国工业化虽然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推进的,长期存在过分追求速度和数量、忽视效率和质量的问题,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并由此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生产率低下、规模结构不合理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会促使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一方面,将会使生产要素综合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加速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并通过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扩散和渗透,从而加速工业化进程,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达到质量和速度的统一;另一方面,将使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以及劳动手段、劳动对象都发生重大变革;再一方面,为了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因素和环节也将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变革。因此,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有助于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的企业和产品将直接面对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双重挑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不高,除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不强外,另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我国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不发达。现在世界各国都纷纷推出各种信息化战略,以获得新世纪的竞争优势和先行优势,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的“倍增性”和“渗透性”,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使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这就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既关系到我国工业化整体实力的提高,还关系到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开展依赖于国家信息化工作的基础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化工作发展迅速,信息产业已有一定规模,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从国际范围看,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信息化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信息产业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战略既具有有利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世界信息化发展新趋势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信息经济时代, 9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经济的发展,具有如下趋势:
1、向多极化、合作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由美欧两极竞争,过渡到美、欧、日、亚、俄群雄并起的局面,各国投资不断增加,研究的课题越来越尖端。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信息系统将由第一代塔架结构转向第二代平面蛛网结构,信息处理手段向综合化、融合化、多媒体转变,信息传递方式将更多地采用光纤通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手段越来越先进;
2、伴随着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信息产业逐步超越第一、第二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软件市场将超越硬件市场,到本世纪末,将由目前的40%增加到55%以上。信息市场的交易日趋活跃,并将以良好的势头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3、以工业化为载体,从信息需求单纯的定性、定量分析转向针对竞争环境的分析、综合、预测和判断,呈现出社会信息化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文化、军事、法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
4、以工业化为基础,信息服务的主题从传统的决策、技术、工程、专业咨询,转向以改善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个人前途预测、生活情趣设计等综合性信息咨询。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世界各国都将不惜巨资培养高水平专业队伍,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二)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面临的挑战
面对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联系我国的实际,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还存在以下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我国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因而面临严峻的挑战。
1、信息产业规模小产值低
信息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但从总体看,还是规模小,产值低。据统计,我国信息产业总产值仅为世界信息产业总产值的千分之三,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二,这种状况不仅与我国经济发展极不适应,而且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相当之大。一般认为,我国信息产业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大约落后了20年;
2、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
信息设备制造和通信设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从计算机制造方面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要低几个数量级。发达国家已研制出每秒万亿次运算速度的超巨型计算机,而我国刚刚研制成功10亿次巨型计算机,计算机拥有量和通信设施普及率都比世界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3、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相当不够
全国人均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比发达国家低2—3个数量级。科技文献资源较少,出版量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数据库资源也相当贫乏,已经建立的数据库总量不足世界的1%,大体处于国外发达国家70年代的水平。信息资源不仅相对不足,而且分布不够合理,开发利用率低;
4、信息市场发展不健全
信息市场发展虽然有了一定的起步,但水平低,市场规模小,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政府信息机构只占机构总数的20%,却拥有80%的信息来源,政府部门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未能充分得到开发利用。由于信息市场发展水平低,信息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市场信息不灵而造成的决策失误给经济带来极大的损失;
5、信息产业的投资比较少
信息产业是高投入型产业,没有相当的投资强度,信息产业很难发展起来,我国信息产业的投资尚不足国民生产总值的1%,研究开发经费只有国民生产总值的 0.8%左右,面临着资金不足、利用率低的难题,在资金利用方面,由于缺少国家总体规划,存在着重复建设等问题,造成有限资金的分散,未能充分利用,产生不了应有的效益。
(三)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机遇
中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中,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是,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也同样存在以下一些有利条件,因而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1、有良好的政策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发展我国信息产业非常重视,先后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强调在“八五”和90年代把信息产业与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并列为同等重要地位加以推动,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而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2、有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是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增长,科技文化不断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提高,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信息的依赖和需求,特别是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国家的宏观调控、各行各业的振兴,还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都迫切要求信息产业加快发展,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这就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3、有一定的基础条件
我国信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经过改革开放后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有利发展的条件。目前,全国信息系统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现代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已初步建立,这就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4、有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信息产业起步早、发展快、水平高,有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们既要看到自己与国外的差距,又要重视研究借鉴国外经验,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使之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加速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新路子,这就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采取的思路和对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长期战略,将覆盖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整个过程。必须面对竞争和挑战,克服不足和差距,抓住信息化的发展机遇,同时采取以政府信息化为先导、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而推进整个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先导是政府信息化
政府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以及对政府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来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从而改进政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向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高效的管理和服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尤其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信息化处在关键和核心的位置,发挥着先导作用。这是因为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划、标准和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信息化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我国政府的信息化建设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是要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化网络框架体系,为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提供物质基础;
第二,是要按照政府信息化的要求,对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开发基础业务数据库,为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提供前提条件;
第三,是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加大力度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和制定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的扶持政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是要构建指导政策、技术标准、法律规范三位一体的政策法律体系,为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创造制度环境;
第五,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为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提供人才保证。实施政府信息化,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以现代科技知识武装起来的公务员队伍做保证,这是政府信息化成败的关键。
(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心是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国民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成败和企业竞争力的高低,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和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的载体,其信息化水平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所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应注重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企业应当提高从领导至全体员工的信息化意识,系统地了解信息化建设的知识,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信息化的重要性,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在主动性;
第二,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其信息化建设也应该“量体裁衣”,不能盲目跟风;
第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使其不仅是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
第四,企业应当抓紧培养和引进一批既善于经营管理、又懂现代信息技术,还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用人机制,以便留住企业需要的信息化人才。
(三)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根本是社会信息化
社会信息化指人们的社会生活信息化及其为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包括社会生活信息化、社会服务信息化和社会管理信息化。从社会生活的涉及领域来讲,社会生活信息化主要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交生活的信息化等。社会服务信息化通常包括商品流通、金融保险、交通邮政、医疗卫生、信息传播、社会中介等服务行业的信息化。社会管理信息化指政府和社区管理机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各种信息化的办公技术等来不断提高社会行政效率和效益,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区管理机构在社会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因此,社会信息化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根本和落脚点。我国社会信息化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提高思想认识。社会信息化同国民经济信息化一样,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经济部门必须加大投资,在“统筹规划、国家主导;同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指导下,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的国家信息化体系,为加快社会信息化的步伐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正确处理几重关系。在社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必须正确处理好国民经济信息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关系;政府上网、企事业上网、家庭上网的关系;社会信息化的形式和社会信息化内容的关系;
第四,切实加强规范管理。社会信息化的管理失控,会给国家带来难以预料的损失,因此,必须以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全面研究社会信息化对我国社会生活与社会运行可能造成的各种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的应对措施,对社会信息化过程中人们的信息化生活和信息化行为实行规范化管理。
总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在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而加快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还是要集中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又绝然离不开信息化。因此,我们必须顺应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遵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借鉴国外经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发展信息化生产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这是我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作者: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党群部 黄荣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