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T商业新闻网 更新时间:2014-05-30
文化部信息中心副主任杨晓东喜欢庄子“大道无边”的哲学思想。在文化部呆了17年,他常常把这种思想融入信息化工作中。他所理解的“大道无边”是,要从统一的角度去解决各类争端。基于这种思想方法,他一步一步地把文化部的电子政务带入新的阶段。
杨晓东在文化部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和协调信息化建设,包括机关电子政务内网、办公系统以及文化部门户网站的发展。在信息化工作中所遇到的矛盾中,他以 “大道无边”的哲学来指导处理问题争端。那就是要从统一的角度,从大局的角度考虑信息系统是否上马,是否需要做出调整。只要对信息化有利的事情,信息中心便可以做,否则,不予考虑。以有利于发展的目标为中心,信息中心再去协调人员,组织力量,信息系统方面所出现的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
待事以诚
杨晓东认为,“大道无边”并非是一句虚言,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杨晓东阐释说,从“大道无边”可理解出许多含义。以做信息化的工作为例,要制定一些政策方针,要找合适的服务商,还要与信息化工作人员和使用人员做好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充满各类观念上的碰撞,也充满复杂度。他在处理这些事情时,“待事以诚”,即用真诚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杨晓东认为,只要有了认真的态度,加上正确的方法,一定能将事情做好。
从外界来看,文化部的信息化和其他部委的信息化工作不太一样。最大的区别是,文化部担任的职责范畴内,不像国家审计署、海关总署那样,具有明确的业务系统,更没有一个统一信息化平台的需求。
文化部主要研究拟定文化艺术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监督实施,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各类艺术的发展。从这种职能来看,文化部的业务之间分散,没有过多联系,比如像文艺汇演、图书出版、影视等等,不太适用于计算机处理,更没有对时间上的要求。文化部有一个与信息化有关的业务是图书出版,这一块的业务涉及到数字资源的建设和推广,文化部也单独做了一个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下简称共享工程)。
基于这种业务需求,文化部的信息化集中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和共享工程方面,而杨晓东的精力也主要放在电子政务内外网建设和办公系统上。
2002年,文化部的机关办公网着手建设,起步较晚。那一年,我国各大部委的内部办公系统建设已有雏形。那一年,我国颁布了关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著名的17号文件。
文化部内部的办公系统规划一年多之后,2004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一期工程到2004年6月基本完成。
潜移默化
杨晓东是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考入大学学习计算机的,毕业后一直在总后科研所从事软件研究工作,接触过IBM大型、中型机,搞过许多开发工作,曾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三个和科技进步三等奖两个。随着个人电脑的出现,杨晓东也随之研究X86系统,从未间断过对技术的探索。
1993年,杨晓东转业到文化部,从事信息技术的相关工作,他参与了文化部信息系统的数次改造。在接受采访时,杨晓东如数家珍,把文化部电子政务的过去及未来走向一一道来,这其中掺杂着他对信息化发展脉络的审视,也是他“待事以诚”的一种表现。
1997 年,文化部搬入朝阳门北大街10号新办公楼的时候开始计算机联网,成立信息中心。由于业务范畴关系,看起来文化部不需要什么信息化系统,才导致在上线内部办公系统之时,招来各种抵触的意见。杨晓东用“大道无为”的思辨方法考虑他们的抵触原因,思考信息化所能做的事情,更是觉得信息化应该早上为宜。
一些长期在文化系统内的“老人”反对的原因无非是对信息化不了解,觉得信息化用不着、麻烦、不懂等等。这仿佛是我国机关实施信息化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这个阶段可称之为导入期。
从当时的外部环境看,我国对电子政务也越来越重视,各部委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相继成立。文化部也成立了以副部长为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经过几年时间,文化部于2006年正式成立文化部信息中心,在此之前文化部的信息中心是挂靠在机关服务局之下。文化部信息中心成立后归口于文化部办公厅领导,办公厅副主任兼任信息中心主任,这无形中提升了信息中心的地位。
杨晓东认为,虽然文化部电子政务起步较晚,可发展速度快,特别是机关办公网从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到现在已经5年多,给文化部的机关办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办公效率,是一套真正实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走到了一些部委的前面。现在除了部长一级需要把文件打印签字之外,所有公文全部在办公网上运转审批。外部文件需要通过扫描入库,转成图形文件,再做摘要等,效率相对慢一些,如果大环境具备,办公网的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那些对电子政务持不乐观态度的人,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也慢慢开始接受电子政务,以至于发展到现在机关所有办公人员离不开机关办公网,这也是电子政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今年,文化部的机关综合办公系统计划升级到2.0版,这将会进一步提高办公效率。
注重资源整合
文化部的信息中心有30多人,除负责内部系统的运维服务之外,还负责网站对公众的服务。文化部的网站曾由相关联的公司开发运行,经过几年变化,加上国家对政府门户网站的空前重视,文化部又重新自己做门户网站。网站历经几次重大改版,形成现在的规模。
按照杨晓东的“大道无边”的思考,如何整合力量,站在文化部相关司、局的角度,把网站重新改版,成为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总体而言,文化部的网站实现了一些基本功能。还是由于业务原因,在线服务公众的功能体现不多。更由于各个司局所负责的业务交叉、联系少,造成整个网站的格局存在一些问题。
对此,杨晓东毫不隐晦地表示,文化部网站还需要再次修改,多突出服务功能。现在栏目有些分散,服务功能不集中。客观上,信息中心人手少是一个主要原因。
以前,文化部也有整合信息资源的成功案例,共享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该工程联合一些部委如中纪委、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审计署以及各省这直辖市的文化服务站点,依托电子政务外网,整合了65TB的资源,建成53万多个各类服务点,是一个成功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信息化工程。
杨晓东特别注重系统的安全性。尽管,文化部的办公系统是委托给公司开发的,但其中核心部分仍旧由信息中心所掌握的。他认为,办公系统外包是电子政务发展的一种趋势,可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根据国家有关信息安全和保密方面文件的要求,文化部将内外网严格物理隔离。内部系统运行在国家电子政务内网中,系统内几百台电脑的相应端口被封死。内部系统中的文件也不能随意拷贝转移,如果有需要,必须经过安全认证U盘,同时,这种物理介质无法在外网机器上使用,只能通过刻光盘下载信息,进行内外网交换。那种在一台电脑上安装隔离卡进行内外网切换的做法是不允许的,被认为是不符合保密要求的。通过这些措施,文化部大大减少了信息泄密的可能性。
链接:
杨晓东,文化部信息中心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高级工程师。1982—1992年在总后科研所软件研究室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及工程项目开发工作,曾三次荣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1996年主持开发文化部人事管理计算机系统,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四等奖和推广应用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