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区”是反映一个地区整体文明程度、和谐程度的综合性荣誉。近年来,海勃湾区坚定不移地把文明城区创建融入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举全区之力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区,以创建促发展、以创建惠民生、以创建树形象、以创建提品位,谱写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科学发展 创新富民
经济实力是文明城区创建的基础。近年来,海勃湾区抓住自治区建设西部重化工业基地的契机,立足于区域核心的区位和地缘优势,全面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生态立区、科教兴区”发展战略,全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调优调强工业、调大调高服务业、调精调特农业,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升了综合经济实力。
海勃湾区把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工业强区的必由之路,在发展煤焦、化工、建材、冶金、能源等主导产业的同时,以建设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为切入点,推进煤——焦——化工等产业链的形成壮大。按照“一园多区、逐区聚集”思路和循环经济理念,海勃湾区将工业园区规划为高新技术、加工制造、煤化工和PVC深加工园区,大力发展特色冶金、新型建材、精细化工、轻工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做好延伸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的文章,全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海勃湾区还积极引进铅酸蓄电池、陶瓷、硅光伏发电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非本地资源型产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提升了产业层次和工业化水平。
海勃湾区坚持培育本地企业与对外招商并重,强化招商引资措施,优化投资软环境,全面推动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吸引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来海勃湾区投资兴业。两年来,总投资74亿元的23个项目落户在这片热土之上。
海勃湾区的农业规模虽小,却不乏精彩之笔。按照“集中、转移、减少、富裕”的思路,海勃湾区以高效、特色、精品、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以发展葡萄、保护地蔬菜、乳肉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示范区,建设集观光、旅游、生态为一体的新农庄,推进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强化新农区建设的产业支撑,带动农区居民增收致富。通过以城带乡、对口帮扶等措施,海勃湾区彻底改善了农区生产条件和人居环境,农区居民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随着自治区西部重化工业基地形成规模,海勃湾区第三产业发展空间迅速扩张。立足于建设区域生产、生活服务八大中心,海勃湾区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围绕新天地商贸中心、万客隆、人民广场三个商业圈,打造特色商业街,加快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努力培育建材、化工、工程机械产品区域营销中心,稳步推进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家政服务等社区综合服务业,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力、承载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的吸引力、带动力,使第三产业成为扩大经济总量、增加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创优环境 为民造福
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群众息息相关。海勃湾区的决策者们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高度,脚踏实地地把宜居城区建设这件最大的实事办好,最大的好事办实。
为根治大气污染,海勃湾区坚定不移地实施“蓝天工程”,推进煤气入户和集中供热,积极推广使用清洁燃料,坚决关闭取缔污染企业,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使空气质量显著改善。2008年,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3天,同比增加15天,一级天数同比增加25天。
按照建设生态绿洲型山水园林宜居城区的目标,海勃湾区在建成区周边的荒山、荒地建设生态林,构筑城市绿色屏障;在城区内规划建设大型主题公园和30多个街头小公园,处处怡人的绿色,尽显生态品质,展示勃勃生机。
海勃湾区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拆迁改造力度,通过区级领导包片负责,拆迁平房占地面积55.4万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区主次街道,实施人行道、小街小巷硬化,方便老百姓出行。
三分建七分管。海勃湾区不断加强环卫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全面实施环卫和行政执法两大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环境卫生清理由运动式、突击式向制度化、长效化转变。
适宜居住的环境让人舒心,适宜创业的环境让人充满信心。海勃湾区不断深化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以信息化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水平和便民服务水平,开通了“114阳光政务便民服务热线”,启动了电子政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市民和企业有什么问题,打电话、上网都可寻求解决。
说话算数的环境让人放心。海勃湾区以打造诚信政府为主导,建设信用企业为重点,培育信用个人为基础,严厉惩治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严肃查处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着力营造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
安居乐业的环境叫人称心。海勃湾区以创建“平安海勃湾”为目标,积极推进社会治安长效防控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违法犯罪,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区委书记大接访”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确保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如今的海勃湾,环境正在变为强大的凝聚力,环境正在变为鲜活的生产力,环境正在转为强劲的竞争力,环境正在成为持续的发展力。
关注民生 共建和谐
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分享更多成果,是创建文明城区工作的生命线。近两年,海勃湾区投入民生项目的资金占财政支出的60%以上,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教育是民生之基。海勃湾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着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四免一补”每年补助近千万元,惠及近3万名学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海勃湾区认真落实就业政策、拓展就业渠道,通过挖掘企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培训、创业指导、贷款担保的方式,促进就业,鼓励创业,消除家庭“零就业”,多措并举解决就业难题。
医疗是民生之急。在改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条件的同时,海勃湾区不断创新工作机制,相继推出济困门诊、零利润药品的制度,完善“新农合”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安居是民生之要。海勃湾区投资3.5亿元建设棚户区居民搬迁安置楼房3534套、“两限房”436套、廉租房576套,今年将全部竣工,切实解决矿区居民、农区居民、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
养老是民生所托。海勃湾区在不断加强社区为老服务的同时,安排专项资金每年为全区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为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长寿补贴,并建成了设施齐备、服务完善的老年公寓,让老年人可以安享晚年。
今年,海勃湾区更是推出“惠民12条”新举措,真切地实现了发展成果由全体市民共享,让市民的幸福感不断增强,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
以人为本 创建文明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市民的文明程度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高低。海勃湾区把培育文明市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之本,结合受教育群体的实际情况创新载体,深入持久地开展公民道德和荣辱观教育活动,广泛调动社会、学校、单位和家庭的积极性,全力构建道德教育网络体系。
张耀国等一批英模人物应运而生,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海勃湾,“十大公益之星评选”、“爱心企业家联盟”等公益活动,让社会公益成为崇高的事业,让市民在参与中得到升华。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海勃湾区各族群众踊跃向灾区捐款551万元。
海勃湾区是个新兴移民城区,虽然文化积淀不够深厚,但文化成就却并不逊色。围绕增强文化的感召力,海勃湾区积极发展特色文化,实施了城市文化形象“十个一”工程;围绕增强文化的影响力,组织承办了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万人书太阳神等区域性、全国性大型文体活动;围绕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倾力打造“文明健康行”、“社区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品牌。连续举办的十届社区文化艺术节成为居民的节日,到处都是红火热烈的场面,到处都是热情参与的身影,健康向上的内容占领了文化阵地。
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更是硕果累累。海勃湾区深入实施和谐社区建设“668”工程和“八进社区”活动,软件硬件齐头并进,结对共建,资源共享,一个个新社区成为市民生活的乐园。
“讲文明、树新风”的窗口行业让人们触摸到城市文明的脉搏。“文明杯”、“优质服务杯”等各种创建活动,让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凡文明城市应当包含的细胞都被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激活,城市处处涌动着创建春潮。
一组荣誉折射了海勃湾区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进程: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民政工作先进区、人口文化先进集体、“四五”普法先进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多年保持了自治区科技进步先进区、先进文化区等荣誉称号,并被自治区命名为八星级文明城区和创建十星级文明城区工作先进城区。
执政为民,创建为民。海勃湾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真心拥护。海勃湾区的实践生动表明,文明城区创建工作一旦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同频共振,与改善民生的步伐齐头并进,与促进和谐的目标合拍相应,必将激发巨大热情,凝聚无穷力量,催生丰硕成果,展现全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