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平台如何令“大象”起舞
来源:比特网 更新时间:2012-04-15

 

  所谓“五个一”信息化平台,是指一个数据库、一套程序、一个机房、一个网络平台、一班人马。

  100多年前,达尔文断言:最终生存下来的物种,既不是最强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今天,市场流行一句话:如今企业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达尔文的生存规律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无容质疑的是,又大又强又快的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是王者!问题是,身躯庞大、体态笨重的大象如何轻舞飞扬?一个地域广阔、层级众多、数据庞杂的大型企业如何做到信息统一实时,随需而变?

  “信息孤岛”的产生

  大企业的“臃肿”在于难以统一。早先,企业建立了众多的信息系统,以帮助企业进行内外部业务的处理和管理工作。但是这些信息系统可能由不同的品牌导入实施,只关注于各自领域内的数据与业务处理,由于缺少相应的接口标准和规范,它们各自为政,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从而形成“信息孤岛”。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应用系统不断增加,对信息共享、系统互操作性和软件重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相对独立、标准各异的“烟囱”式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业务的需要,暴露出的弊端越来越多,对企业提出了诸多的挑战。

  人们想到了两种解决方式,一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系统整合,二是推倒重来建立“实时大集中模式”的应用系统。本文提出的“五个一”信息化平台属于后者。

  “系统整合”的尴尬

  出于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方式,也出于维护现有利益的人之常情,更出于趋易避难的人之本性,人们希望能在原有IT投入的基础上,在尽可能不改变系统操作习惯的前提下,来整合原有系统,其弊端一言以蔽之是拖泥带水,尾大不掉。

  开始,人们很理想化,想对系统进行紧耦合,即把数据和应用全部集成起来,业务流程完全一体化处理。因为企业本该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那样才能保证业务流程的完整性和管理通道的畅通无阻和普及性。

  但很快人们就发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一,把原先各不相干、标准各异的系统集成在一起,毫无疑问是一起异常艰巨的工程;其二,任何局部系统的一丁点修改都有可能影响到集成系统,所以随时要准备好对接口进行升级和重新联调,这无异于一次新的系统集成。

  事情虽难做,但如果只做一件,也是可行的,不可行的是由此触发的没有止境的下一件难事。

  于是人们又想到不考虑数据集成,只将应用系统的功能进行适当的划分并加以封装,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外部使用者,这就是所谓的SOA,面向服务的架构模型。SOA其实是简化了的系统集成,它虽然使应用孤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数据孤岛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因此系统增加与升级在所难免,这同样避免不了系统复杂性以倍数递增的“IT黑洞”,对企业成本与管理的挑战不言而喻。

  可见系统整合的根本问题不在技术层面,而在于思维方式: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整合,还是推倒重来?

  “推倒重来”的成功

  双汇集团就曾经面临这样的选择,其CIO刘小兵在经过一番细致的盘算后,坚定地选择了推倒重来,建立了“实时大集中模式”的应用系统,并由此总结出“五个一”信息化平台思想。

  从2000年以来,双汇集团的机构规模在不断膨胀,目前在全国有80多个法人企业,40多个工厂,120多个销售分公司,600多个办事处,8个区域配送中心,700多家连锁店。

  1999年前后,面对高速扩张的发展状况,所有管理软件厂商给双汇集团提供的信息化方案都只有两种路线可选择,一种选择是保留原有的十几种应用系统,补充建立新的应用系统,再做一个数据仓库,通过对原有系统进行封装和引入必要的中间件做应用集成(准SOA);第二种选择是把原有的十几种应用系统都更换成统一的一种ERP系统,然后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通过数据库同步的方式把数据集中起来,在中心数据库上再做一些应用开发。

  双汇集团CIO刘小兵当时算了一下,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在全国建立三十多个子站点,如果集团公司规模扩张,还要不断地建新的站点。如此一来,不仅管理难度大幅提高了,而且每一个子站点都需要花费房租、服务器软硬件和存储设备等的购置费用。另外,只要子站点在运行,人员工资就要不断支出。他们当时大概测算了一下,如果采用SOA或分布式数据库技术,那么初期一个总部信息中心加30个二级数据中心的总建设费用大约是5300万元,如果以后上1000个连锁店和10个配送中心,就要再追加大约1.6亿元。日常运行费用也十分惊人,人力成本、通信成本、房屋占用成本以及能源动力成本合计每年约3500万元。

  面对这种情况,双汇集团既没有采用SOA进行“缝缝补补”,也没有采用在当时看起来“既先进又成熟”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而是选择了建设“实时大集中”应用系统的路子。到目前,双汇集团只建了一个中心机房,这个中心机房只有两台小型机再加上一台PC机。这样双汇集团在中心机房上的总投入只有600多万。管理人员也只有两个人,一名网管,一名数据库管理员。年综合运行成本还不到60万元。

  双汇现有4000多家一级客户,大部分都通过网上处理订单,在网上对帐,速度很快。以前客户下订单是通过传真或电话,从下订单到业务人员录单、审核最后到发货需要4天左右时间。现在缩短到1~2天。客户可以自己登录系统下订单,只要系统审核通过,货款就立刻从他们的帐户里划出。集团的应收帐款几乎为零,同时会有相应的短信提示,告诉他们定单号、出货时间等信息。

  这个信息系统具有长期的可用性。将来即使双汇集团销售额过千亿,也还会在它的支撑之下,因为这是一套扩展性极强的供应链级协同应用平台,它可以支持企业规模的极大扩张。

  “五个一”的必然性

  最复杂的事情往往只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关键在于跨出那一步。

  双汇集团CIO刘小兵总结他的经验,从“推倒重来”的思维方式出发提出了“五个一”的信息化平台思想,即一个数据库、一套程序、一个机房、一个网络平台、一班人马。其实这比系统整合的工作要简单得多,难的是作出选择。

  从企业内部来看,只有企业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才能在做大的同时又能保持灵活。事实上这也是系统整合一开始就追求的目标,但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人们总是习惯于改良,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要革命。这是因为在社会领域,历史是螺旋上升,不得不重视传统的影响,然而在技术领域刚好相反,这是需要区别的。

  从技术环境来看,随着互联网相关技术、计算机集群技术、企业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代实时大集中的企业计算架构技术已经成熟。这种架构的特点是整个系统中只有一个数据库,即中心数据库。任何分支机构都不需要设立服务器,只需配备供操作人员使用的、能上网的个人电脑。借助于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总部和分支机构可实现实时交换数据,终端的数据被实时收集到中心服务器,而总部下发的信息也立刻传到所有分支机构。

  欧美信息化发达国家的众多企业和其它组织已经从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园囿中走了出来,进入了数据大集中时代,建立了各种成功的应用。我们中国的企业不应再走冤枉路,做不必要的牺牲,而是应该看到和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直接驶入数据大集中的信息化高速公路。

  工商银行、双汇集团、蒙牛集团、小肥羊集团等一批特大型企业,经过全面、系统地思考论证后,都选择了推倒重来的路子,全部采用了实时大集中模式打造全新的信息系统,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效益。

  如何令大象起舞?请把指挥棒变成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