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区看守所 信息化主导监管安全
来源:常州日报 更新时间:2012-04-14

常州日报
  近几年来,常州市武进区看守所坚持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积极推进监管勤务模式改革,全面提升监所安全管理水平,着力提高服务现实斗争能力,形成了信息主导监管的“武进模式”。2008年,武进区看守所以信息化主导监管安全的“武进模式”,被公安部向全国推广。有关专家指出,“武进模式”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了牢头狱霸的形成和虐待在押人员等非法事件的发生。信息化建设以来,常州市武进区看守所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一级看守所,荣获全国看守所勤务改革示范单位、全国信息化建设应用示范单位等荣誉,并保持了监所安全20年无事故、民警队伍10年无违纪的记录。

  保障安全:

  不断完善长效机制

  信息化建设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公安监所管理工作必须要走的路,谁抢占先机、加快推进,谁就能更早更多更好地收获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成果。

  就在记者在武进区看守所采访时,又有五名犯罪嫌疑人被关了进来。管教民警韩建平立即把五人的籍贯、年龄、文化程度、案由等基本情况,输入电脑中的“看守所辅助决策系统”。两分钟后,布局合理、分属于那五名犯罪嫌疑人的监室就在电脑中自动生成了。

  “‘看守所辅助决策系统’研发出来之前,我们都是手工排定在押人员的监室。”

  韩建平说,借助“看守所辅助决策系统”排定在押人员的监室,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能达到监室合理构成的目的。“这是我们看守所从源头上预防牢头狱霸形成的重要措施之一。”

  近年来,武进区看守所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精细化管理,抓好监情动态信息的整合、共享和预警,切实推进监所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健全完善人防、技防、物防有机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监所安全防控能力。借助信息化平台,看守所避免了人力巡控可能带来的一些疏忽,提高了技防信息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了监所安全系数。

  制定规范:

  岗位职责明细化

  民警韩建平对执法规范化有着深刻的体会。每周,看守所都要重新安排在押人员位置、监室值日员、夜间双人值班等工作。“以前,我安排一次至少需要半小时。”韩建平说,“如今,通过信息系统三分钟就可完成。”

  武进区看守所所长刘金方说,依托公安信息网资源,借助信息系统流程化功能,对监管民警的勤务行为实行全程管理、规范运行,有效提高了监所执法规范化水平。

  该所执法规范化的第一步,是重新修订完善民警的岗位职责。“我们制定了《武进区看守所民警工作手册》,有效解决了民警管理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刘金方说。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对民警日常勤务行为,实时全程跟踪监督,并可以自动记录、自动汇总。

  武进区看守所将信息系统、监控录像、对讲报告系统等实行关联整合,对民警的勤务状况进行实时考评。所有人的每天、每月工作情况,在信息系统里一览无余。该所信息化和监管业务的高度融合,将民警的一言一行纳入信息平台进行监督管理,有效防止和及时校正了民警日常勤务行为的偏差,也为确保监管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机制:

  为监管工作提供充分保障

  武进区看守所现有民警51人,警力配备标准为5.8%,低于公安部规定的7%的标准。矛盾如此突出,如何实现警力效能最大化,有效提供安全监管水平?

  用信息化创新监所勤务机制!自2004年以来,武进区看守所不断开拓监所信息化应用的领域,由信息系统自动记录勤务全过程,实现了岗位间的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大大节约了警力资源。

  “我们将提讯接待、内勤、后勤岗位民警合理压缩,充实到管教、巡视监控等实战一线岗位。”刘金方说,一线警力的加强,为监所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实施监控巡视机制,推动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按照警力跟着监情走的原则,以监区为中心,以巡防为重点,看守所将警力压向监区,压向巡控、巡视一线,压向重点时段。刘金方说,“监区每天有九名民警负责对监区实行全时段监控值机、巡视,夜间、节假日以及起床、就餐、放风等重点时段,进一步加强值班、管教民警巡防力量,全面实施巡视、监控二岗合一勤务机制。”

  实现动态信息网络化,构建高效勤务。看守所内建立了局域网,配备计算机终端设备70台,实现了信息共享。看守所领导通过网络对各个岗位发布指令信息,实时检查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情况和动态收集处置情况。

  孙为林 徐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