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后,外地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电脑轻松在地图上找到在黄山预订的酒店,这是“数字黄山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程实施后带给社会公众的便利之一。6月11日,黄山市政府与国家测绘局、省国土资源厅签署共建共享合作协议,成为我省继合肥之后第二个“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城市。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是构建“数字黄山”的基础。从今年6月至2011年6月,黄山市将通过为期三年的合作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城市基础地理、公共设施、经济状况、人口和自然资源等信息数字化后,构建统一、权威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城区等支撑平台,实现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充分利用。届时,人们只要点击鼠标,该市小至窨井盖、路灯,大至建筑物、河流,每一物体的相关信息包括城市地下“家当”的最新情况均可一览无余。
据了解,2006年,我国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试点建设,采取国家测绘局、省级测绘主管部门和地方城市政府三方合作共建、成果共享的模式,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与应用。(吴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