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需抓住两个关键点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更新时间:2012-04-15

 北师大刘臻
  短短一年间,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的数字校园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形象:高度整合和共享的信息门户、覆盖全校的无线网、超前规划的数字资源门户。最近的一个高校信息化建设会议上,一位资深的信息化工作者评价说:“北师大信息化已经今非昔比了。”

  从繁杂事务中抽身出来的信息网络中心主任刘臻坐在记者面前时,这样的评语对他是莫大的鼓舞,他说:“我很欣慰,这么说,是因为信息化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信息化在高校已经逐渐成为创新的代名词。”

  抓住两个关键点

  事实上,现在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的形象大改观,刘臻认为,这中间走过了很长的路程。


  北京师范大学的信息化工作在国内起步很早,但在一段时间里,步履维艰,各方协调困难,不少老师提起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时,伴随的是苦笑和摇头。近几年来,学校和各个单位的共同努力给北师大信息化注入了新的生机。

  分析个中原因,刘臻认为有两个重要的因素:“第一是融合与创新,第二是服务与公平。抓住了这两个因素,信息化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部门之间协调的时候,在各方意见不一的时候,他最常用于说服别人的也是这两点。

  刘臻的专业是遥感图像信息处理,在美国从事过基于GPS数据对人的行为模式进行自动分类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创新有深刻的感受。“很多技术是交叉的,原来传感器是离散式地收集数据,但后来也跟网络结合起来,现在又跟无线网络结合起来。”刘臻说,“学科的交叉体现了融合的思想,在这融合当中,应用又不断地得到创新。”

  融合包括学科和技术的融合,业务与技术的融合,人与系统的融合等,其含义相当深刻而广泛。 而应用与技术本身的融合也是一种创新。在北师大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最早要进行的MIS系统和OA的融合,也就是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部门的业务系统结合起来。后来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GIS系统应用到MIS系统里面,实现虚拟校园的建设和应用。

  刘臻分析,把不同的技术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为信息化服务。

  一开始,信息化协调工作困难重重,各部门有各部门的难题,要打开这个结,刘臻想了很多办法,引导和帮助各部门创新,尝尝信息化创新业务提高效率的甜头。北师大党委刘川生书记就提出要基于学校信息化数据平台来支撑学校工作的决策分析,如利用一卡通数据进行免费师范生的分析。2008年,信息网络中心通过一卡通的数据挖掘,对不同的生源、不同省份、不同年级的学生的校内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寻找师范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征,将数据分析的结果提供给学生部门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改进工作,并为学生做更好的服务。

  信息化在推动学校工作创新的同时,还在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服务型的转变,正如信息化构建服务型社会、服务型政府一样,高校信息化也在构建服务型学校、服务型部门。信息化在为大学教学、科研提供服务支撑的同时,也是在尽可能地构建和体现教育的公平。信息技术手段,尤其是互联网能最大可能地保障教育资源的公平获取。这就体现了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服务与公平的关系。

  “数据管理和挖掘,信息资源公开公平获取,能带动一些理念的创新,带动思想的转变。”刘臻说。

  推进融合进程的一个重点是标准规范的推进。为了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北师大樊秀萍副校长对统一校内信息化编码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现在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障碍明显减少,而部门协调的工作进行得更顺畅了。

  2006年6月,北师大上马一卡通项目。在任何学校,一卡通最大的困难就是协调,但北师大在几个月时间内,就解决了一卡通所有的实施问题,而且实现了一卡通目前为止最全面的应用,下一步将尝试一卡通局域网上的电子支付等。说起这个项目的实施,刘臻不无自信地说:“我们的一卡通在高校中不能说最好,但肯定是实施最快、应用最全面的。现在甚至连幼儿园都在用我们的一卡通。”

  当然,刘臻并没有被成功的喜悦冲昏头脑,他理智地认为,信息化第一位的就是要保护资源拥有者的积极性,必须保障多样化。他说:“这个世界应该是多样性的世界,这样世界才是最美的。信息化工作推进中,必须根据实际的情况保持它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也是创新的需要。”

  数字资源建设公共化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高校逐渐解决了数据通讯的问题,随后各高校进入了信息的集成和信息的共享的阶段,现在,又开始进入新的阶段——数字资源建设与公共化。对此,刘臻已经感觉到了“山雨欲来”的前兆,他认为:“对于数字资源建设,我们应该把它描述成学校信息化的灵魂。”

2006年起,北师大在学校内部进行了一次普查,调查数字教学资源、数字科研资源、数字文献资源、数字文化资源,以及生活服务资源等,了解已建资源,重复建设情况,共享和公共化程度的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个数字资源的统筹规划蓝图,建成数字资源门户,并力推“资源共建共享”的模式。

  在数字教学资源方面,北师大依托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建成了855门网络课程,资源数据量达650GB,用户20032名。同时,建成基于网络的精品课程116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27门;开发了223门共计19713课时的符合成人学习特点的远程教育网络课程。院系和教师自主建设了外语视听资源平台、WebCL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等。

  在数字科研资源方面,北师大建有各类教育、心理调研数据库,数据量达5TB以上。

  “数字化资源太多了,有的地方用一次就束之高阁,其实是很浪费的。应该把这些资源充分挖掘和再利用,一些资源可以服务于社会,可以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社会功能。”刘臻肯定,数字资源建设将成为下一阶段信息化的重要特色。

  200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联合其他几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共同进行的下一代互联网应用项目——“教师教育创新支持系统”启动。在这个平台上,有网络课程、PPT,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技能,以及课外活动等影像资源,支持远程学习、实践和研修,主旨是推动教师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创新。刘臻说:“我们在下一代互联网上进行这样的实验,也是对数字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一个的创新。”

  做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划

  因为学习与工作需要,刘臻到过美国几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及UCI分校工作过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感受到国外大学信息化的便利。印象最深的是在UCLA的食堂,喝咖啡的地方周围一圈都是一体式的苹果电脑,学生和老师随时可以查阅文献和资料,打印文档。这种经历让他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学里,信息化应该让师生感受到带给他们便利。

  “数字校园规划是什么?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服务,一个看得见的蓝图。” 原来做规划的时候,更多强调技术,强调技术能达到的水平,刘臻说:“现在做规划,我更强调带给师生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化服务。”

  带着这样的想法,刘臻开始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信息化规划,在他的规划里,有很多的服务标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师生随处能找到获取信息的工具,并应用这些工具。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北京师范大学建设了覆盖全校的大型无线校园网,目前一期已经完成,学校科研区大多数的楼宇、公共场所都已经覆盖,在二期建设中,无线信号还将覆盖到学生宿舍楼,以及公用场所,自习室等。为什么要这样做?刘臻说:“我们从不宣传自己是亚洲第一大无线校园网,这是不确切的,是AP规模最大,还是覆盖面积,还是使用的人最多?这只是一个基础设施,关键是开发上层多种多样的应用。”

  当前,无线终端设备越来越普及,无线的数据传输量逐年增多,其用途和需求逐渐增长,未来无线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校园网对无线应用的需求也层出不穷,刘臻介绍,北师大将会在这个平台上开展更多的信息化应用,包括管理信息资源和教学资源下载、基于无线的设备跟踪等等。

  就这样,刘臻将可感受的服务点滴渗入北师大信息化进程,在他看来,做一个技术水平很高的规划,不如做一个让师生看得见摸得到的规划来得更实在。在他的设想里,有很多实际的点子,比如不久的将来,北师大的各个楼宇里都会出现联网计算机机、自助打印、复印等设备,师生们打印、上网再也无须在校园里四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