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电子政务到底要做什么,可能比做电子政务本身还难。电子政务绩效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电子政务策略的选择,而它又与整个公共管理的战略定位具有内在联系,进而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当前,要形成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目标模式,首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行政策略的把握;二是行政环境的把握;三是一定的策略系统变化适宜于一样的环境条件。最终我们要结合中国的情况,把握行政策略系统和行政环境匹配的中国特色所在。下面我们就以组织特点为线索,试着分别进行探讨。
传统行政体制模式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
传统行政体制是以层级节制为组织特点的工业化公共管理体制。作为典型的工业化行政体制,如果把它视为一种政务策略,在绩效上以“大政府大产出”为特点。
发展传统行政体制的最初动因是政治性的,这个动因显示在绩效取向上,就是强调越工业化,社会管理事务越庞大、越复杂,所以,政府规模自然就越大,财政开支就越高。随着工业化发展,行政体制从政治中分化出行政本身的动因,就是尼斯坎南分析的官僚自我膨胀的动因。官僚开始追求政府规模的最大化和财政预算的最大化。这些动因,在现代行政体制下仍起作用,是机构精简和膨胀循环的内在原因。
这反映在所追求的绩效目标上:第一,传统行政体制片面强调产出最大化,单纯从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理解公共管理;第二,忽视对成本的控制,表现为财政预算约束软化的特点;第三,片面理解效率,认为效率就是提高产出,离开投入谈产出,造成政府的低效率。
在发展中工业化国家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阶段,往往出现高投入的“电子”与传统工业化粗放型“政务”的结合。分析其深层绩效观,其特点是好大喜功,也就是产出最大化。在电子政务中,如果不在目标模式中明确提出成本的原则,实际上就是默认甚至鼓励采用传统行政体制模式的电子政务绩效目标。
我们要看到传统行政体制模式电子政务的两面性:一方面,在工业化未完成的条件下,提高产出能力,实现工业化是主要矛盾。用工业化的原则指导信息技术的应用,用行政体制的原则指导电子政务应用,在初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要求电子政务不可能原样走西方传统行政体制的老路,必须利用先进生产力的特点,对行政体制中传统的一面进行信息化改造。这就有必要看一看取代传统行政体制的现代行政体制,追求什么样的电子政务绩效。
现代行政体制模式电子政务的绩效目标
现代行政体制与韦伯行政体制“好大喜功”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主张“小政府小财政”,在绩效上开始转向成本控制。英国撒切尔时期、美国里根时期的行政改革,就是效率导向的典型。映射到电子政务的策略主张上来,就是强调通过电子政务建立经济、效率、效能的“企业型政府”。企业型政府要讲投入产出比,强调经济和效率。
发展现代行政体制的实际动因只有一个,就是政府不堪财政压力,因此要缩小政府规模,降低财政开支,为此往往喜欢在机构精简和职能转变上做文章。从行政生态环境角度讲,发展现代行政体制往往是早期工业化向成熟工业化转变的阶段,是公共产出由粗放走向集约的产物。
这反映在绩效目标追求上,就是开始强调经济的原则,强调效率,强调效能。我认为效能是效率的变化率,即成本与收益之比变化率,即切线斜率。现代行政体制的效能曲线是管理的边际成本递增;而服务型政府的效能曲线是相反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