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消息(孙定)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等等,都是我们国家制定的美好而宏伟的方略和目标。这些大目标又被细分为13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社保流转、确保18亿亩耕地面积、节能减排、高效廉洁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等许许多多的具体目标。
一般我们都这样理解,落实这些目标,需要对现有制度、体系、政策或系统进行一些调整。这些调整就是大大小小的改革。人们也都认同,为了保证改革落到实处,得到能定量评估的结果,需要信息化手段。因此,人们在认识上,总是把信息化作为与改革配套的策略来运用。
可是,需要指出的是,这是认识上的一个思维定式。我们应该突破这种思维定式,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新的思路设计改革。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近十年实战经验极其丰富的企业信息化中得到启发。
企业不论大小,在着手信息化前,都明确一个目标:实行信息化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提高核心能力。这相当于我们为社会经济发展设立的一系列美好目标。在这一阶段,企业一般只是认同了信息化是达到目标的手段。
可是企业在着手信息化前,企业往往不明确需要如何调整现有的组织,也就相当于并不清楚应该如何改革。接着,在信息系统的业务逻辑、功能性能、配置、工期等系统架构确定以后,才按照这个架构来设计企业的组织和业务流程的调整方案。这相当于改革的方案。以后,随着信息系统上线,改革逐步到位。
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确定目标之后,先架构信息系统,再设计改革方案。建成信息系统后,在上线的过程中实施改革。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信息化的立场设计改革。
十余年企业信息化的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成功率高、效果好,不容易反复。
当前形势下,我国走到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如果我们能比较快地达成13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社保流转、确保18亿亩耕地面积、节能减排、高效廉洁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等目标,就可以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大幅提高内需,完成中国向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转型。
在我看来,达成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这些目标,必须依靠信息化。这种依靠不应该是仅仅以信息化来配套改革,而是应该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设计改革。
比如讲,我们的医疗改革、社保改革,是不是可以尝试先设计和论证信息系统业务逻辑和架构,再来讨论组织和流程的调整呢?
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进。我们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从人均上讲,并不属于发达国家,钱并不多。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已经见底,2010年有望复苏。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实现快速发展,一定要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而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就应该按信息化的规律来思考,来认识,来实践。
所以,我们确有必要“从信息化的立场设计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