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毛建国
6月25日下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分组审议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大多赞成这个报告,但也有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对审计报告提出建议,认为报告不能“太温柔”,要减少“少数部门”、“个别单位”、“某人”这样的称谓,不要让常委会组成人员“猜谜”(详见本报昨日26版国内新闻)。
连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都不知道少数部门是什么部门,某人到底是什么人,也难怪审计报告一出炉,公众就要展开一次联想,在追求“对号入座”中黯然神伤了。
一直为审计部门觉得遗憾。回想不远的过去,每一次审计报告的公布,都意味着一次审计风暴的刮起。那时的审计报告,给公众无尽的希望;而那时的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更是蒸蒸日上。可以说,当时审计部门身上聚焦的公众关注度,创造了一个奇迹,试想,一个日常政治生活中的弱势部门,竟能在公众心目中强势如此,夫复何求?想来,每一个审计人员都应该引以为傲。
可惜好景不长在,这些年来,审计部门的表现是逾趋平淡,审计报告是越来越不见亮点,满眼皆太极,翻看皆套路,而审计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逾见下滑。而打开前两年的审计报告,那时可是真刀真枪,点名批评,两相对比,公众失落心理逾甚。
从舆论环境来看,两年前审计面临的环境只比今天更糟糕。且不说,相较于两年前,公众的政治意识在进步,公众更希望看到审计报告不留情面、求真务实;就是从制度层面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也给审计报告的点名提供了最好的保护。然而,环境宽松了,审计的胆子却变小了。这里,不想穷究背后的思想背景,毕竟,从本意上讲,我们不是盘点审计部门的心理动机,而是希望它能够强势起来,从而担负起自身应该担负的责任。
在现实语境下,审计部门最大的权力,可能就体现在审计报告发布时。当然,报告发布后当事单位当事人受到何种处理,审计部门可能力不能不及,可当审计部门连点名都放弃的时候,审计部门又靠什么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呢?长此以往,也只能泯然于众人矣,在公众的心目中渐渐淡去,陷入可有可无中。按照李金华所说,审计是一条“看门狗”,当一条狗不仅不敢咬人连叫唤也不敢时,那么这条狗还能立足吗?
从这意义上说,审计部门即使只为体现自身价值,只为不让本部门趋于平淡,也应该挺起腰杆,少点温柔,多点较真,在审计报告中当点名时则点名,不要让人大“猜谜”,不要让公众“猜谜”。否则,审计部门不仅将有负社会重托,亦将有负系统工作人员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