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市公安消防支队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
来源:中城网 更新时间:2012-04-14

 佳木斯市信息中心(张喜芳 袁伟峰 刘静) 
  
 
      长期以来,佳木斯市公安消防支队始终坚持“信息主导警务”的指导思想,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部队实战能力和正规化水平的突破口,全力打造“数字化、信息化”消防大格局,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信息化网络,推动了部队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发挥资源共享优势,部队快速反应能力显著提升。在完成“三台合一”建设的基础上,佳木斯支队采用统一接入、同地处警的方式,实现了消防通信调度系统与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的联网。119指挥中心在40秒内通过语音和数据方式将火警信息、相关预案下达到战斗中队及其相关单位,实现了快速接处警,加强了各警种间的相互配合,提高了消防应急处置特别是灭火救援作战反应速度。同时,通过对接处警信息实时记录和保存,录入到公安系统资源数据库,实现了重点街道、图像监控、警力调动等优势的共享,不但弥补了现役消防部队警力不足的状况,而且保证了在第一时间实现警力的快速调动,提高了灭火救援成功率。
  二、建立资源定位系统,基层指挥决策能力明显增强。支队采用计算机信息综合决策技术,以图像监控、地理信息、GPS卫星定位系统为辅助手段,建立了移动指挥中心,利用CDMA1X网络在移动指挥车建设了现场视频监控传输系统,实时将灾害现场图像传输到支队指挥中心和指挥员的电脑中。同时,利用车载电脑和投影设备随时将灾害现场图像、所有重点单位灭火预案、应急预案、化学危险品灾害事故处置辅助决策系统等显示出来,并通过查阅灭火救援专家组数据库和救援装备、物资档案,及时为各级指挥员提供现场第一手资料。支队在移动指挥车建设了350M无线三级网和现场广播系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组建独立的350M无线三级网,保证灾害现场的通信畅通有序。指挥中心利用无线三级网和广播系统将各类指令下达给各参战单位,实行科学指挥,减少了指挥的盲目性,提升了灭火救援指挥决策能力。
  三、开展网上练兵活动,战斗员实战处置能力得到强化。支队依托公安网络平台,组织战士积极开展以“灭火预案制定、修改和熟悉”为主要内容的网上练兵活动。练兵中,每名基层战斗员可根据自己掌握的辖区重点单位情况制定和修订数字化灭火预案,并由基层单位主官进行评比、讲解,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战斗员对灭火预案熟悉程度,为处置灾害事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支队在公安网站上专门设置了器材装备专栏,对各种车辆装备的图片、构造、性能、工作原理及相关的技术参数,常见化学危险物品特性及处置对策,各类事故处置程序、灭火预案、战评总结、国内外灭火救援实例等资料进行普及。基层官兵可随时在网上查看学习,相互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全市消防队伍灭火救援作战能力。
  四、改进资源监控功能,消防监督执法水平全面提高。针对消防执法任务量大,工作过程比较繁琐,影响执法效率的问题,支队充分应用消防安全重点单位信息系统,依托省中介公司深入642个重点单位,采取实地勘查、测量、专业绘制等方法,对每个单位的基础数据进行了登记、采集、入网,重点单位数据录入率达到了100%,不仅方便了消防监督人员实时进行查询和应用,而且对单位信息进行二次分析、研判,为专项整治、全面消除火灾隐患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同时,支队利用执法业务信息管理系统的科技防范手段强化对社会消防管理,每办理一起行政处罚案件均实现“即时录入”,并对监督执法情况进行实时督导,为消防监督检查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实现了网上办案、系统监督,节约了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运行成本,提升了消防监督执法质量和办案效率。
  五、利用资源录入平台,火灾隐患监控范围不断拓展。支队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火灾隐患整治工作之中,利用火灾隐患网络追踪系统,把消防监督工作向公安派出所扩展,及时准确录入火灾隐患,使支队和各级公安机关能够随时掌握火灾隐患的动态变化。为保证系统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可靠性,支队指导全市公安派出所对“六小单位”进行了逐一检查,并及时将发现的火灾隐患准确录入系统,初步实现了对具有火灾危险性“六小单位”的动态管理功能。同时,运用火灾统计管理系统,实现火灾接警出动信息12小时内录入,火灾信息基本情况24小时内录入,并在此基础上,对火灾信息尤其是火灾多发时段的数据进行实时统计分析,提供数据查询,为全面了解全市火灾形势,及时准确制定各类整治方案提供了数据参考,提升了企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和全市防控火灾能力。
  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社会化便民服务深入开展。为提高消防监督执法透明度,支队依托互联网建设并开通了“佳木斯消防对外服务门户网站”,设立了“重点单位信息、宣传教育、网上受理、审批、在线咨询、消防服务热线”等栏目,提供了“消防知识和业务咨询、火灾隐患举报、消防执法投诉”等服务项目,并公布了服务热线电话,为群众咨询、举报、投诉、建议开通便捷渠道,增加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透明度,树立了消防部门执法公开、便民、快捷的良好形象,有力地推进了消防社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