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问政”优化政治生态
来源:南方日报 更新时间:2009-07-24

  “我们要科学发展,必须要一边发展经济,一边搞好环境”、“要改善投资环境,特别要先改善治安环境”……近日,中山政府就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政府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的网络激辩。 

   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网络监督年”,从这一年开始,网络话语开始频频进入政府的决策层面。同年10月,中山政府网站改版之后,中山也掀起了新一轮“网络问政”热潮。这一轮热潮呈现两大特点,首先是问政渠道多样化,进一步强化建设政务论坛、对话、公务员博客、市民邮箱、市长信箱、政务投诉等互动栏目。其次,问政方式也发生变化,不再停留在单方面的“说”,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参与开始由幕后走向前台。

  近日,广东提出要建立长效机制,保障网络问政成为今后施政的实招。近年来,中山在利用网络开展公民与政府互动方面,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专家指出,今后中山可在官员选举、重大决策、政治问责等方面进一步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

  网络并非“洪水猛兽”

  互联网一直就孕育着传达民意的功能。早在10多年前,中山已开始实现传达网络民意。起初,只是各镇区或职能部门在各自的网站上开通投诉平台,至2007年,中山对全市23个部门和所有镇区的相关网站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起全市政务投诉统一平台。

  据介绍,整合后的新平台除继续保留“热点关注”、“答复反馈”、“民意调查”、“市长信箱”等几个主要栏目外,另增设了“投诉监督”、“社情直通车”、“调处现场”、“媒体互动”、“志愿参与”等新栏目,市民只要登录此平台,便可向所有政府部门和镇区进行政务投诉,或就相关问题开展咨询。

  至此,一个地方政府网转身成为了广大网民畅所欲言的平台。港口镇一名网友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平之事,他都会在网络上进行反映。“网络对我来说并不虚幻,我在网络上的言行,就是我自己的真实想法或现实的真实镜头。”

  在民众方面,网络是更客观反映真实的一面镜子。在政府方面,推行网络民意平台,也并非一场“政治秀”,开始由单方面的“听”,到实实在在地处理民间问题。

  2007年,中山政府整合新的投诉平台后,同时还制定了相关的约束机制,制定“一个平台受理、一个部门调处、一个结果答复”的办事规则,明确处理部门和处理期限。对相互扯皮、推诿,致使群众反映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由市政府予以通报。

  在基层官员的眼中,网络民意并不是洪水猛兽,反而是舒缓民间矛盾和情绪以及加强对基层官员监督的极佳途径。中山一名官员对记者说,在可控范围内通过网络传达民意,成本低、效果好。“对于市民的一般投诉,我们尽快处理,通常比规定的期限要早上半个月。”市投诉中心一名人员称。

  政府官员走向网络前台

  广大网民由单一的诉求,到自主参与公共事件,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必须要有一个更加民主的网络舞台。近年来,打造网络民主平台,成为了中山政府先人一步的重要举措。

  2008年,中山政府官方网站全新改版后,明显增强了互动交流能力。其中,政务论坛、对话、公务员博客、市民邮箱、市长信箱、政务投诉等互动栏目,开始闪亮登上政府网站。至此,中山政府网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越来越接近商业网站,成为政府与民间对话的一大平台。

  首先是政府官员开始直面网民。他们走到电脑前,通过网络展开与市民的直接对话。甲型H1N1流感疫情出现之初,不少网民因为缺乏对该疾病的认识而产生恐慌心理。于是,中山市卫生局副局长谢钢以及多名医学专家与网友展开对话,认真地解答了网友提出的问题,对消除大众恐慌起了积极作用。

  “如果没有网络,要想和政府官员直接对话,机会不是很多。”一位网友说。与此同时,诸如“政府为何不接电话?”、“无证商店为何得以长期经营下去?”这样的质问也开始不断出现,在网络民主的监督下,政府必须接受民众的问责,而不再是听取单方面的诉求。

  其次,在中山,官民之间的距离也正在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不断缩小。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副局长、市政府投诉中心副主任等政府官员,开始以平民身份出现在网友的视野中。2007年12月,中山公务员集体开博,通过文字和网民进行交流,一度引发了公务员写博的热潮。

  此外,利用网络这一平台,网民对公共事件的参与也开始走向台前。日前,中山就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政府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引发了一场关于城市科学发展的讨论。国家和城市的宏观政策,已通过网络成为民间热议的话题。

  可将网络问政纳入政绩考评

  不过,通过网络推进民主,是全中国遇到的新命题。有专家指出,地方推行网络问政,目前仍存在两大难题:第一:互联网本身也需要监管,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和言路畅通并举,这考验政府智慧。其次,地方是否有相应的运作约束机制,从而确保问政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