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必须改变行为方式的时候
来源:乌有之乡 更新时间:2009-07-24

作者:闲言
 
 6月30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宣布“暂缓”在境内销售的计算机上强制预装“绿坝-花季护航”过滤软件。这场因“绿坝”而引发的海内外轩然大波,终于告一段落。  

   一种据说是为了“从源头上防范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影响”的行政行为,却引发境外舆论的强烈抨击,并遭到国内计算机企业和用户的广泛质疑与抵制,这应该是政府有关部门决策者所始料未及的。在6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发言人详尽介绍了预装“绿坝”的目的、意义,是否符合国内相关法律与WTO有关规定,预装对用户信息、上网行为的影响及软件的安全性等多项信息,充分满足了记者的“好奇心”与公众的知情权。但问题在于,许多信息是早在决策之初,甚至决策之前就应该公之于公,并征求公众意见的,而按照工信部发言人的说法,此前有关部门仅“召集”主要厂商即此一行政命令的具体执行人“进行了交流”,而对此行为可能影响的无数计算机用户,却视同空气,好像这些人与此毫不相干,甚至根本就不存在。  

   在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上,政府不顾民众可能的心理感受,完全只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行动。因此,民众的反应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就丝毫没什么可奇怪的。对许多民众来说,这样的政府就像一种“不可抗的超自然力”:政府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既不需要向民众解说,更不需要征求同意或意见;民众除了被动接受,别无选择。这是一种专横而随意的权力行为方式,纵然它是出于好心办好事,也难以得到民众的理解与认同。政府视民众如“不相干”、“不存在”,民众自然成了“不明真相者”,视政府为不可信任,不惮以最大恶意来推测政府行为,乐于听信“流言”及境外媒体。这种逐渐堆积的对权力专横的反感及不信任,是当下“非直接利益冲突”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为什么一起厨师非正常死亡事件,可以造成湖北石首数万群众设置路障,不惜与警察暴力对抗?为什么荒诞不经的“山东东明起义宣言”,能够在网上迅速传播,并使得一些人深信不疑?这说明对权力专横行为的不信任与不满,在当下中国已越来越普遍,正在覆盖越来越广大的社会群体。

“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参与者,很多并非是三餐无着的底层民众,而是包括大量中等阶层甚至是成功人士。这些人或许在自己的领域内已有所成,生活无忧,但面对权力专横时,他们同样感到无能为力,只能任人摆布。这种因无力感而产生的焦虑与愤慨,因不可预知而产生的不信任,是他们愿意介入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群体事件,以求得某种发泄的动因。甚至有一些公务人员,在自己掌权领域行为专横的同时,可能在其他领域也会遭受其他人的专横,他们心中也会积累不满,也可能参与到“非直接利益冲突”中来,以求发泄。邓小平在晚年反思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似乎正在得到印证:在经济高速发展、大多数人生活有所改善的同时,对政府行为的不满与不信任却在增加,甚至可能已波及大多数社会群体。这种二律背反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间关系的高度失衡。失衡则紧张,紧张则磨擦、冲突不断,磨擦、冲突不断则不可持续。 

是到了政府改变其行为方式的时候了。要消除民众因“被蒙在鼓里”而导致的不信任,因无能为力而产生的愤慨与不满,事后“顺应民意”作用并不大,甚至可能产生鼓动民众“将事情闹大,促使中央关注”的示范效应。政府惟有真正将民众视作平等的对象,在一切事关民众利益的行政决策之前,不但耐心向民众解释,而且认真听取民众的需求,征求其意见,而不是仅仅根据自己的想象来代表民众,为民作主。政府与民众的交流,不但可采取听证会、民意调查等官方主导的方式,更可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搜集和研判民意,与民众互动。没有表达,就没有利益;没有沟通,就没有服务。一个自诩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的执政党,一个标榜“以人为本”的政府,有什么理由在行动前不充分尊重和听取民意,在获得大多数民意支持后再采取行动呢? 

政府行为方式的这种转变,不但能真正保证“权为民所用”的行政方向,而且可以之规范官员的行为,压缩其自利化操作的空间,从而有利于肃清吏治,扭转多年来愈演愈烈的“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利益个人化”之颓势。因此,不能仅仅将这种转变作为指导性的要求,而必须将其具象化为相关的制度、法律,公布于世,让政府的所作所为接受社会的公开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