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应向医改借鉴什么?信息化是机遇
来源:北京商报 更新时间:2012-04-15

 持续数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刚刚落下帷幕,经常与医改连带提及的教改,形势更显紧迫。教育界专家说,医改方案的出台给教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日前,在一场研讨会上,“教改应向医改借鉴什么”的议题引发了业内专家的讨论。

  信息化是教改的重要机遇

  “教改应向医改借鉴什么”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6.3%的网友认为,教改应该首先向医改借鉴“加大公众参与的力度,举行重大问题的民意调查和充分的利益博弈”。

  “医改涉及的是‘命’的问题,教育改革涉及的是‘灵魂’的问题。”日前,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机构共同主办的“如何转变政府教育职能”的专题研讨会上,医改方案的核心参与者、北京大学教授李玲在介绍了医改经验后表示,不管是教育还是医疗卫生体系改革,都应首先明确改革的根本目的和方向,而教育要首先明确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

  同时,无论是医改还是教改,李玲肯定地指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和地位,她说:“从医改看教育改革,我认为目前的教育改革,面对的机遇是全球技术发展的信息化,信息化既是医改重要的抓手,也是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抓手,即最佳的发展机遇。”

  她进一步解释说,教育和医疗归根到底都是服务、是知识产品,只有多条路发展,才能够多产出,单个指标很难衡量教师的质量、教育的产品或是学生的质量,教育发展需要新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我国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和组织架构管理公益机构,无论是学校还是医疗机构都存在很多问题。”

  通过美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世界最有效率的全信息的医疗体系的例子,李玲告诉与会者,对教育领域进行分层次的管理,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各个层面进行实时监管,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会打破传统信息交换模式,信息化的传输可以最大幅度地传播和利用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传递教育理念,并且帮助教育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李玲说。

  对此,李玲建议,在教育等公共管理领域中加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实现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建立层层授权的问责机制,实行“管办”分离。

  多部门管理政策交叉

  目前,虽然国家提出以县为主进行教育体制的管理,但是相关制度不配套,多部门管理政策交叉。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就表示,2001年教师编制的标准是中编办依据尽量减少财政供给人员的指导思想来制定的,这基本不适合城乡的实际。“这样的编制导致点多面广的农村学校的编制少于城市,农村寄宿生活管理老师没有编制,政府又不给学校这些管理人员的劳务补助,学校就不得不采用大班上课,甚至用寄宿福利来养活老师。”

  另外,相当一部分学校校长不清楚年度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业务主管部门和综合主管部门人财物的管理比较混乱。

  对此,胡平平指出,要考虑如何增加政府的监督权。“目前我国在公共服务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失,没有建立公共行政制度,由此造成了多个部门权责上的交叉。因为缺乏权威性和有效的监督,教育产生了很多问题。”

  建立监督体系和督导队伍

  “国家从上到下都应该建立一个与教育决策、执行部门互相独立的监督体系。适当的时候应成立国家教育监督局,完善整个国家的教育监督体制。”胡平平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胡平平建议,应建立一支专职的教育督导队伍,不断提高教育督导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把现有各级教育督导团转移到教育监督局,转移监督体系;建立起对各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监督评价体系;建立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监督体系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育监督报告制度;从体制上确保教育督导的客观公正、科学和权威。

另外,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表示,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政府的教育职能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但不是政府亲历亲为才能体现政府的职责,一方面政府要把该管的事情管起来,坚定地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责;另外一方面,要培育专业的、非营利的专业教育机构来承接政府的一部分事务,以提升教育管理的效率,“政府的职责不能推卸,但政府的具体职责和事务可以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