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管理迈出新步伐,社区服务站职能不断规范。海淀区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三者的职责和关系。
依托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志愿者、社会单位等资源,海淀区探索建立了社区党支部、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四方机制”,提高了社区服务能力。
创新社区服务模式。海淀区建立完善社区服务项目管理、社区服务站建设相关制度,实现了社区服务站人员统一管理和社区服务站面向社区居民的“一站式”或“一窗式”办公。
设立社区服务专项发展资金,实施“社区服务十大重点项目”,海淀区目前建成社区服务站318个,完成了4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3个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区药品零差率销售”补助长效机制。
推进社区服务专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海淀区引入专业社工人才到试点社区服务站工作,建立了社区服务代理制,实现了电子政务向社区延伸,在7个乡镇、13个农村社区设立了社区服务站,推进城市社区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实行资源共享,全区2291个单位部门的内部设施对外开放。
社会组织纽带凝聚新合力。海淀区加强政策支持,先后就社会组织建设、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义工事业等制定了工作意见,初步实现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服务、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对接和全面推进。
做大做强社会组织联合体,成立海淀社会组织联合会。同时,海淀区把性质相同、业务相近的社会组织联合起来,促进形成一批服务市场化、运行规范化、人才专业化的社会组织。注重分门别类地整合社区民间组织,目前,完成了7个街道1616个社区民间的组织登记(备案)工作。(海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