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童庆禧
自上世纪末以来,空间遥感卫星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卫星对地观测无论从技术和能力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目前,我国在地球轨道空间已形成由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资源卫星、环境卫星系列组成的空间对地观测体系。伴随着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一系列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及系统,如星载成像光谱仪、微波遥感系统等先后进行了试验。我国遥感卫星系统已在不同分辨率、不同电磁波段形成了对我国较全面的观测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还发展了自己的航空遥感系统,装载着各种遥感仪器的高、中、低空飞机,甚至无人驾驶飞机已成为我国在国家、区域和局部地区层面上获取遥感信息不可或缺的系统。遥感在测绘制图、土地调查、资源勘测、气象预报、海洋观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重要的支撑技术。
未来遥感将向高空间、高光谱、高频度、全天候全面发展,干涉雷达的发展为测绘制图,特别是困难地区测图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我国对地观测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即将启动,这一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天基系统、平流层近空间系统、航空遥感系统、地面数据保障服务及对地观测应用等系统组成,形成各种分辨率互补,不同领域应用兼顾,天、空、地一体化和技术与应用同步发展的重要态势。在今后10年中,我国将发射一系列高分辨率卫星,包括测绘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家族不仅将缓解我国个领域应用的需求,提高国家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保障能力,而且将有力支持空间地理信息产业化的发展。
当前,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又为遥感地理空间信息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我们要以创新的精神构建数字中国。为此,应加大国家的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改变目前影响信息共享的理念、政策和不合理的保密制度;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数字中国系统,国家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是构建数字中国的重要基础;将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商务、电子警务、电子社区等信息化内容以地球空间信息作为基础实现大集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联盟,在体制和机制上走出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