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滔
党政官员走向网络前台,倾听网络民意、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同行动。某网站近日发起的“网络问政”大型调查显示,近七成网友认可网络对领导的监督作用,对“网络问政”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充满期待。7月7日《人民日报》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到各省官员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与百姓沟通,中国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网络问政,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有关人士指出,官员利用网络搜集民情民意,绕过了森严的行政壁垒和重重的人为障碍,抛弃了陈规陋习、繁文缛节与公文旅行,能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了解到真实民意,为自己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很多网友认为,官员通过“网络问政”不仅可以使其以更加亲民的形象更多地倾听群众呼声,更加迅速、准确地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办好符合民心的好事,还有利于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良好互信关系。
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许多过去老百姓不知道的事、办不了的事可以在网上得到解决。网络问政,既是对政府政务公开意识和服务意识的考验,同时也是对政府官员执政思想和执政能力的考验。目前,虽然不少地方开设了应答群众建议和投诉的网站、电子信箱等,但真正让人们满意的并不多。不少的政府网站、信箱形同虚设,群众反映问题是泥牛入海。我们上网问政的官员也还是凤毛麟角,以至于我们的官员一上网有个什么举动,就立即引起媒体和群众的关注,成为争相报道的新闻。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中说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群众生活在基层,对民生的疾苦、人民的需求感受最深,了解最多,自然最有发言权。 只有“同人民一起商量”,倾听群众心声,才能了解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才能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盲目决策,使政策尽可能切合实际,符合规律,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据统计,目前我国网民已有两亿多,居世界前列,而且人数还在迅速增加。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也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传递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党要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让“网络问政”成为执政常态,将“网络问政”进行到底,使互联网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心贴心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手段。
网络问政关键在各级官员要问。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对互联网的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等“五项”要求,这既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和官员的鞭策,也是对各级官员更新观念,带头走进网络世界下达指令。因此,要让“网络问政”成为执政常态,必须从制度上建立官员“网络问政”的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官员养成这良好的“第五习惯”,勤于上网,善于利用网络服务于政治,保障问政的效果。